國戰會論壇》蘋果放棄造車 牽涉美中戰略競爭(羅慶生)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蘋果決定終止10年前啓動的電動車研發項目「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打算將研究經費與資源轉而投入於生成式人工智慧(AI)領域。圖/美聯社
不久前美國蘋果公司宣佈放棄純電動汽車(EV)的開發計劃,將資源轉註入人工智慧(AI)研發,引起業界與媒體震撼。各方從技術、產業或其他面向分析各有其不同的解讀,本文則從大國競爭角度切入,探討蘋果放棄造車的背景並分析與美中競爭的關聯。重點不在追究蘋果公司爲何要放棄EV,而是梳理其決策背後的環境因素,讓蘋果做出這重大決策,有個美、中從戰略競爭到產業競爭的轉變。
戰略競爭:美國試圖擺脫對中國電池的依賴
從美中競爭角度,蘋果放棄EV的直觀理由是供應鏈不能採用中國大陸製造的電池元件。電池佔EV成本將近40%,如果不能採用廉價的中國電池就壓低不了成本。而自動駕駛的研發,如果沒有能彌補這弱點的突破,也就是能讓消費者眼睛一亮願意花高價購買的亮點,那麼即便造出來,也會像福特汽車一樣,賣一輛虧一輛。福特已經宣佈停止下一代EV的開發,直到「能夠獲利的情況下」爲止。
福特賣EV會虧損累累,是因爲競爭不過日本與韓國的進口車。豐田和現代的EV去年在北美賣得嚇嚇叫,賺得盆滿鉢滿,也讓日、韓對美國出口意外的創下新高。美國以高關稅阻止中國EV進口,卻對日、韓敞開大門,所以這不是單純的保護主義,而是戰略競爭。
美國不只阻擋中國EV,還阻擋中國電池。福特原本有意與中國的電池巨擘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建設電池工廠,但遭到關切而喊卡。去年底,美國通過《國防授權法》明確禁止國防部採購中國電池;財政部也宣佈從2024年開始,在美國生產的電動汽車若包含中國製造或組裝的電池元件,將不再享有《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每輛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或許這就是讓蘋果高層決定放棄造車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對中國電池那麼敏感,理由是擔心對中國電池的依賴。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競爭策略已經從「脫鉤」到「部分脫鉤」,再轉變爲「去風險、不脫鉤」的概念。與中國製造全面脫鉤目前做不到,因而先從「去風險」角度檢視進口中國產品的安全風險。
中國電池有很強的競爭力,全球市佔率比日、韓高。如果美國車企大量採用,就將形成類似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一旦中國停止或限制出口,就可能是致命的重傷。未雨綢繆,從戰略競爭角度,阻擋中國電池進口合理。
但對美國車企來說,少了中國電池造EV就無法和日、韓競爭,只能繼續賣燃油車,然而拜登政府規畫,到2032年,全美新車與輕型卡車銷售量要有67%是EV,屆時燃油車銷量將大減。這政策如果繼續推動下去,撿到便宜的就將是日、韓車企,美國車企則可能全倒。美國又不便對日、韓EV設限,因爲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非常需要這兩個盟友站在美國這一邊,必須給好處拉攏,除非川普上臺。
雖然同樣強硬抗中,但川普不搞聯合盟友這一套,把歐洲、日、韓、印度…都當作美國的競爭對手。更重要的是,川普所代表的許多保守派人士並不認同「節能減碳」理念,認爲所謂的「地球暖化」根本就是個僞科學。川普已經表示,如果贏得大選,上臺第一天就會廢除拜登政府的電動車推動政策。這使美中戰略競爭的未來,轉變爲電動車與燃油車的產業競爭。
產業競爭:電動車或燃油車的選擇
中國新能源車的造車能力愈來愈強。因爲國內競爭激烈,家庭用車價格已經降到10萬人民幣以下,未來還可能再便宜。這種親民價格如果出海,沒有哪個國家的車企擋得住。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即曾表示,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EV公司能夠摧毀絕大多數的競爭對手。
果真如此,中國就可能在與美國競爭的經濟博弈中贏得這一回合。
現在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房地產。2020年中國房地產GDP佔比7.34%,相關產業鏈全加在一起估約20到25%,這幾年隨着房地產價格崩跌佔比愈來愈低。房地產價格低迷不利中國經濟,但短期內很難拉起來。中國需要新的引擎來推動經濟增長。汽車是高附加價值產業,以日本來說,佔工業產值的40%,GDP的8%,是日本經濟支柱。中國去年已經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一的汽車出口國,這趨勢如果繼續下去,汽車產業有機會取代房地產成爲推動中國GDP增長的新引擎。
這不是美國所願意看到的。美國雖強調無意阻止中國經濟發展,但對「中國經濟將超越美國」的預測耿耿於懷。中國如果能長期維持5%的經濟增長,這預測就將成真。美國出手合理。問題是,美國如何阻止這趨勢?
2月初,美國財政部代表團訪中時向中國提出警告,如果中國試圖在國際市場傾銷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美國與盟國將採取行動,並特別點出潔淨能源的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等先進製造業。
美國對中國EV與電池已建立起貿易壁壘,但歐洲還沒有,對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纔剛啓動,如果美國插手而且非常可能插手,結論不利中國的可能性很高。
然而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最後都將傷害自己產業的競爭力。美國1920年通過《商船法》,規定所有在美國港口間運輸貨物的商船都必須是美國船,結果就是100年後美國造船業完全失去競爭力。美、歐聯合建立貿易壁壘固然可以保護自己車企在西方世界的銷售,但將喪失在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南美、中東等市場的競爭力。歐洲車企並不樂見保護主義。
這時就要反向思考了。以上推演都是以「電動車將取代燃油車」爲前提,如果這前提不存在呢?現在的情況是:美、歐老牌車企只是在EV領域被中國超越,在燃油車上仍有足夠優勢,因而繼續推動電動車政策的結果,就是幫中國鋪平道路。如此基於美中競爭,更好的策略是取消對電動車產業的政策支持,改變電動車纔是未來的預期。據報導,拜登政府改變電動車政策的可能性愈來愈高。
如此未來的美中競爭,就轉變爲燃油車與電動車的競爭。燃油車的確有市場,許多消費者並不喜歡電動車充電時間長的不便,以及氣候酷寒電力就快速下降的威脅。電動車並非「節能減碳」最佳解決方案的質疑原本就不斷,如果川普真的選贏上臺,再宣稱「碳中和」本身是個假議題,燃油車的支持者或許會歡呼。
然而,未來真的不屬於電動車嗎?電動車能源效率比燃油車高,機械也比較簡單,幾乎不用保養。談到自動駕駛,電車也比油車匹配,否則做智慧手機的蘋果10年前不會想要造EV。現在即便將資源投入開發AI,但自動駕駛不正是人工智慧運用的主要場景嗎?一個能自動生成動畫片的AI固然讓人驚豔,但不會比自動駕駛與其他輔助系統更有市場。如果再談到戰爭工具,未來AI操作的無人機,本質就是個第5級的自動駕駛系統。
不過,燃油車最大挑戰還是價格。現在電動車價格高於燃油車,所以才需要政府補貼的政策支持。然而按照中國EV降價的速度,價格壓到比油車還低是指日可待。屆時,難到政府會補貼燃油車嗎?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