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格局變遷下 臺灣的小國大戰略
(示意圖/達志影像)
郝明義先生於10月初發表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值得一讀。筆者更注意到,郝先生訪問青年學者尹麗喬的對話中,關於重新評估「國際情勢」與「中國因素」權重的討論,實爲臺灣的小國大戰略提供了深具啓發的思考理路。
尹麗喬認爲:「今天許多所謂的藍綠思維、統獨思維,也都只是把臺灣放在兩岸關係的脈絡裡思考的結果。」、「如果不理解國際關係,根本不可能理解兩岸關係。沒有世界全局的思考,也根本無法處理地緣政治。」
誠如尹麗喬所言,臺灣民衆之所以對兩岸關係情勢感到緊張,起因在於民衆對於國際情勢的不夠理解。我們也可以理解,臺灣位處中國大陸之濱,又有糾葛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牽連,若再考慮到北京政府對臺灣的政治主張,以及彼大我小的現實,難免有論者認爲,除了投降,就是不做任何的挑釁,以避免激怒對方;至於美國,所謂的安全保證,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口惠。
持平而論,中國巨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是一個現實;但我們可能都因爲太在意中國,而忽略了當前中國經濟情勢與社會民心的修正、忽略了美中戰略關係的轉變、忽略了俄烏戰爭對國際社羣與各國領袖的衝擊;而臺灣,正身處在這個典範變遷時代,若臺灣社會願意成爲區域和平穩定的貢獻者,願意在國際政治與經濟體系中繼續扮演關鍵角色,我們更應把眼光放得更大,以超越兩岸關係脈絡的視角,用全世界的尺度來思考下一階段臺灣的發展願景。
第一,經貿與科技:深化國際產業供應鏈的關鍵角色是臺灣的首要課題。由於美中戰略競爭和科技戰因素,全球企業紛紛思考「去風險」、「降低對中依賴」,故而調整了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臺灣確實在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過程中,取得了與世界各國進一步深化經貿與科技合作的重大機遇期。臺灣不能只有臺積電這面矽盾,這些年臺灣在基礎建設以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投資,都是吸引外資加碼投資臺灣的基礎、更是扶植臺商茁壯邁向新市場的養分、更是鼓勵臺灣青年走向世界的動能。
第二,價值同盟:從7年多以來的臺美關係發展我們可看到,價值同盟是臺灣與美國「準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關係的根基,同時也是臺灣與國際社羣發展區域安全合作,發展「友岸供應鏈」關係的根本脈絡。多年來,臺灣爲了與中國爭取邦交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建立在金錢上的關係,終究會因爲金錢而改變。若臺灣把握住這個數十年一遇的特殊時期,把握住這個自由、民主、開放價值再次被突出的時機,那麼價值同盟必是臺灣參與國際事務的重大機遇。
第三,國防安全: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在2022年2月在國會就俄烏戰爭所做的報告中就曾明言,自衛的能力和自衛的決心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基礎。俄烏戰爭也讓我們認識到,2014年的《明斯克協議》終究未能帶來長久和平。臺灣國家前途自不能依賴他國的承諾。我們也要強調,近年臺灣推動軍備升級、檢討役期、強化後備戰力等作爲,以及近期潛艦國造成功下水等成果,目的並非挑釁對手,而是向可能的威脅提出示警,以避免誤判與激化衝突。
臺灣的國家韌性愈強,臺灣的自主性便更能展現。臺灣需要世界,且世界同樣需要臺灣的同時,一個真正「以臺灣的民意共識爲基礎,以對等尊嚴爲前提,以民主對話爲程序,以維持現狀爲核心」的臺灣,終能與北京發展出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找出和平共存之道的可能。
(作者爲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