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旅遊發展再次提上日程 位置更加重要

貴州旅行,猶如穿越時空的蟲洞,每一次抵達和相遇,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山脈蔓延的貴州大地,當代文明與古老生活交織出現,文化對“時間”所展現出的不妥協,成爲今日貴州旅遊吸引世人目光的魅力所在。

“積極發展民族山地特色的文化旅遊業”“豐富旅遊生態和人文內涵,完善山地文化旅遊業態”“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世界級旅遊景區度假區”“持續提升‘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旅遊品牌影響力”……在貴州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的《關於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旅遊產業化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的意見》(簡稱《意見》)中關於文化旅遊的表述溢滿紙面,爲下一步全省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指明方向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柳盛明認爲,《意見》制定出臺推動把文化旅遊發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突出文化旅遊作爲全省適應新發展階段、適應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產業依託,爲進一步推動文化旅遊發展增添動力,有力推動文化旅遊大省向強省轉變。

產業功能佈局核心吸引力

作爲“文化千島”,貴州擁有多姿多彩的山地文明,千百年來貴州各族先民依山造屋、逐水而居、生生不息,創造出豐富的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事實上,貴州旅遊從一開始就沒有和文化分開過。

業內人士指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內旅遊規模還很小的時候,貴州旅遊是從國際旅遊起步的。那個時候,外國人來到貴州,看到這裡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覺得很神秘、很震驚,這使得人們開始意識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於是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的去保護民族文化”,並將更多的民族元素融入到旅遊產品的開發中。

這樣經過了30年的發展,來貴州體驗多彩的民族風情,已然成爲吸引遊客造訪的絕對理由。但“多彩貴州風”並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間的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生態文化有着各自的歷史成因、地域分佈與發展軌跡,吸引着不同的目標羣體前往。其中的典型代表西江千戶苗寨作爲世界上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經過十幾年的文化旅遊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1800餘元增長到2019年的22300餘元。西江的大發展還帶動了周邊的村寨一起參與產業佈局,腳堯村、黃裡村的茶產業,控拜村、麻料村的銀匠,連城村、營上村的種養殖、餐飲服務等,皆因爲遊客的大量需求而發展迅速。

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旅遊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認爲,在貴州文化和旅遊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有內容、有功能、有空間、有市場。其中,功能是指要多方面地開發附屬性產品,通過講故事、文化體驗、文創產品,將每一個旅遊空間都做成產品,以此滿足遊客的需求。而空間則指的是產業空間佈局中相互協作,在產業鏈上相互延伸。

當文化旅遊作爲全省重要的產業業態被再次提上日程的時候,產業的功能佈局、不同空間的協作發展顯得尤爲重要。於是,在加快形成全域旅遊發展的新格局中,《意見》從產業功能佈局上明確打造紅色文化旅遊帶、世界名酒文化旅遊帶、民族文化旅遊帶等特色旅遊帶,加快構建遵義“長征文化+研學培訓+茶酒文化”、黔東南“山地旅遊+民族文化”等文化旅遊主體功能區,以期形成特色鮮明、多極拉動的全域旅遊目的地體系

“貴州有很多苗寨和侗寨,但是不是要把所有的苗寨和侗寨都推向市場呢?我看也不可行,因爲會同質化。在面向市場的過程中,有些可以做成觀覽型,有些可以做成深度體驗型,有些可以間接地參與,比如提供農副產品、提供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就類似西江和西江周邊村寨的關係。所以在文旅融合的產業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核心吸引力。”殷紅梅說。

精神文明建設上的獨特優勢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中可見文化和旅遊的關係。事實上,旅遊本質上是人們認識世界、感悟人生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參與度高、覆蓋面廣、體驗感強。而人們之所以踏上旅程,既是爲了增加知識、拓展視野、感知文化、滌盪靈魂,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悟,也爲文化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和無盡靈感。

在貴州,古有苗疆走廊,其既是一條商旅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往之路。明清時期的漢人移民經“苗疆走廊”進入貴州,每一個人都是文化使者,每一次旅途都促進文化相通。時至今日,整個走廊地帶上的古鎮、古村落、古道相互串聯,文物和古蹟甚多,非物質文化傳承也十分豐富。

86年前,彪炳史冊的遵義會議召開,實現了中國革命從“谷底”步步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也給遵義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把握文化資源稟賦,遵義以生動的旅遊形式爲載體,多渠道“解鎖”老區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讓每一個來到遵義的遊客都能感受到紅色精神代代相承

基於此,《意見》指出,推動文化體驗遊,要發揮旅遊在促進文化傳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獨特優勢。不斷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加強傳統村落、民族建築、歷史文化遺蹟等保護利用,計劃推出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藝產品,謀劃實施一批文旅深度融合、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數字化文化產業項目,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加快建成一批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標誌性項目。

貴州文化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羅舒,對當下的文化旅遊有着深刻的認知。讀了《意見》後,他的一個感受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形成的互動關係,夯實了旅遊景區景點的文化底蘊,而打造高質量的旅遊演藝產品,則是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羅舒認爲,立足貴州實際,深入挖掘貴州的紅色文化資源,服務於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打造紅色題材的旅遊演藝產品,既適應革命傳統教育的需要,也扣緊旅遊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脈搏。

文化旅遊商品發展空間大

2020年8月,多彩貴州“貴銀”公共品牌“貴銀標準銀製品”“貴銀精品級銀飾”“貴銀食品級銀器具”等5大類標準對外發布。以使用“貴銀”產品標準、貴州生產、貴州文化元素等爲準入條件,免費授予符合條件的加盟企業使用該商標……這是貴州集全省之力做大銀產業規模,使之成爲新支柱產業的一次創舉。截至目前,通過“貴銀”子品牌認證的企業達到11家。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至今列入國家級名錄的有300多項。這些非遺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旅遊資源。全省各市州在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同時,也大力挖掘非遺的旅遊潛力,讓其化身旅遊商品走進遊客的視野。

除了傳統的手工藝品,旅遊食品因其週轉率快以及對於一、二、三產業的強勁帶動力,也正在成爲備受關注的旅遊商品。業內人士認爲,農文旅融合應深入研究和找準切入點,目標就是把農業資源轉化爲文化旅遊資源,成爲受追捧的旅遊消費品。

“比如,近年來刺梨及其延伸產品開始走紅,這是消費者追求健康食品的反應,貴州可嘗試走走臺灣鳳梨酥的開發營銷路線,舉全省之力打造刺梨系列品牌和農業旅遊體驗示範基地,讓遊客來貴州必看必買。還有雷山的魚酸醬這樣的非遺食品,傳統工藝十分講究,有條件做成受遊客青睞的民族風調味品。這些如果地方政府傾力引導、扶持,相信能爲旅遊產業化增添新的動能。”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執行秘書長、貴州旅遊協會會長傅迎春說。

爲此,《意見》指出堅持推動農文旅商融合發展,推動農特產品、手工藝品、文創產品轉化爲旅遊商品,推動成立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品創意研發聯盟,制定實施旅遊商品標準,做大做強以“貴銀”爲引領的旅遊商品體系,建立高速公路服務區、3A級以上旅遊景區和三星級以上旅遊飯店旅遊商品銷售全覆蓋的營銷體系,推動旅遊商品及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生產提檔升級。

在貴州旅遊協會商品分會會長、黔藝寶總經理楊成勇看來,發達旅遊國家和地區,旅遊商品在旅遊業吃、住、行、遊、購、娛6大要素中總消費佔比可達50%以上,但在貴州僅佔比20%。因此,貴州旅遊商品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貴州旅遊商品有手工藝品、文創非遺產品、農特產品、茶葉、酒業、中藥材、旅遊裝備製造業等行業。所以《意見》的出臺,對貴州旅遊商品行業來說是非常振奮人心的,大家都感覺到《意見》帶來的動力和機遇。”楊成勇說。(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