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俗稱的“鳳頭苗”卻是漢族?史書記載:就是源自朱元璋南征!

1903年4月,日本建築學者伊東忠太訪問貴州安平縣時,看到安順有一個奇怪的民族,於是好奇地問當地知縣這是什麼族?

伊東忠太(1867-1954年)

當地知縣跟伊東忠太說:這是“鳳頭苗”,他們的習俗就是頭裹五色布,高而尖,身發前扎,往上梳。

伊東忠太於是就把看到的這支“鳳頭苗”的女子,用素描的手法記錄在自己的筆記之中。

這也是目前發現的貴州屯堡人最早的一張肖像畫。

其實這裡所謂的“鳳頭苗”根本不是啥苗族,而是正兒八經的漢族,而且是有明確世系可查的漢族,只不過因爲時間久遠,加上清朝建立明朝滅亡的巨大變化;

清朝漢人認爲自己是漢族主流,而屯堡漢人因爲被邊緣化,於是堅守“老漢人”身份,雙方越發不對付,於是哪怕是當地知縣,也直接說他們是“鳳頭苗”。

本期@以史爲鑑 就跟大家聊聊這支雖然叫“鳳頭苗”,但實際上是根正苗紅的漢族的故事。

大明洪武十三年,元朝在雲南分封的樑王巴扎刺瓦爾密反叛,朱元璋於是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等率30萬大軍征討,經過幾個月的奮戰,終於平定了雲南。

朱元璋爲了維持西南穩定,感覺需要在西南維持一支較強的武力單位,於是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鎮邊。

接到命令後,這30萬大軍一邊修建各種屯堡,一邊拖家帶口在這裡生活下來。朱元璋後來還專門把一些罪犯、犯官以及家屬發配到西南地區。

現在貴州安順一帶的屯堡裡,很多地方都保留有600年前大明的一些痕跡,成爲有名的屯堡文化。

比如明初時期著名的鉅富沈萬三,因爲得罪了朱元璋就被髮配到雲貴一帶,沈萬三到了安順之後,利用自己的眼界,在當地開發了安順茶葉、茶籽油等。

沈萬三還幫助農民種植桐子樹,教當地人種植漆樹、割制生漆,並在京滇古驛道魚梁江建立"桐油加工廠",生產桐油運銷沿海地區。又在平越開設了"藜峨銀號",這也是貴州歷史上最早的銀號。

他還在黔西、烏蒙山區開鉛礦、銅礦、鐵礦,煉硃砂,發展"烏蒙生漆"。

在目前的安順天龍堡,還有沈萬三的後人在此生活。

當時的貴州、雲南不僅僅氣候對北方人不友好,而且經常會有少數民族叛亂,這麼多軍人和軍人家屬,加上大明官方的移民到來,首先要保證生存下去。

於是屯堡這一半軍事半民用的建築就出現了。

到了今天,貴州安順屯堡人以石木爲主營造的既高雅美觀又具獨特防禦性的民居建築構成安順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甚至屯堡的獨特食品具有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便於長期征戰給養的特徵;現在更是專門針對屯堡文化發展出來了“軍帳宴”,成了遊客來到安順時必點的美食。

這些明代漢族人生活在屯堡裡,和當地其它少數民族暨保持交流,又維持相對獨立,經過600年的發展,屯堡人雖然一度被中原江南地區視爲少數民族,但是在很多地方,屯堡人依然保持着中原文化的特點。

比如在語言上,屯堡人還保留着明代的官話口音,屯堡人的花燈曲調還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

在服飾上,屯堡婦女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族服飾的特徵;

1993年發掘的明 “ 荒王 ” 墓出土的隨葬品中的衣服、鞋子與現在安順雷屯、雲山屯一帶屯堡婦女的寬袖鑲邊大襟衣、繡花丹鳳鞋在尺寸、花樣等方面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專家評判屯堡婦女的服飾,是民風民俗考古考察和遊覽觀光的活化石。

在宗教戲曲上,屯堡人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屯堡人的地戲原始粗獷,對戰爭的反映栩栩如生,唱的也是經典的《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中國古代忠義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

貴州安順七眼橋鎮屯堡文化村落羣,在2002年的時候還被列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羣--'屯堡'";

而現在保存最爲完整的屯堡村落雲山屯、本寨古建築羣也是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通志·土民志》記載:“鳳頭苗,惟安順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南來黔,其始祖皆鳳陽人也,女子挽髻於頂,與各族通殊,俗以鳳頭苗曰之。其習俗多與漢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