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非典型過敏 首部食物過敏診斷及治療指引本週出爐
臺灣過敏氣喘暨臨牀免疫醫學會副秘書長蘇冠文說,兒童食用牛奶、花生、雞蛋後,可能出現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羣,症狀爲腹痛、腹瀉、嘔吐。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兒童食物過敏比率增加,林口長庚醫院統計,4至18歲食物過敏比率,自2006年7.7%上升至2017年10.4%,19歲以上也從6.4%增爲12.5%。但部分過敏兒爲喝牛奶、吃雞蛋或花生後,引發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此屬於非典型過敏。臺灣過敏氣喘暨臨牀免疫醫學會副秘書長蘇冠文說,醫學會於本週六於臺中舉辦國際研討會,將公佈國內首部「臺灣食物過敏診斷及治療指引」,提醒民衆關注非典型過敏。
一般來說,接觸塵蟎、蟑螂、貓狗毛時等過敏原,將誘發體內免疫球蛋白E(IgE)上升,引發蕁麻疹、皮膚搔癢、打噴嚏、流鼻水等過敏反應。國內首部指引的主要編輯委員蘇冠文說,部分食物過敏個案與IgE無關,症狀爲腹瀉、嘔吐等非典型症狀,此類爲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羣。
蘇冠文曾收治一名2歲男童,每次喝完牛奶後都會腹痛、嘔吐,且嘔吐次數高達7、8次,家長常感覺孩子「吐不完」帶着孩子到急診就醫;醫師問診發現,男童出現嘔吐並非是一喝完牛奶後立即吐奶,而是間隔2小時纔開始,經給予電解質、止吐藥治療,隔天就會痊癒,檢查發現,男童並非腸胃炎,而是對牛奶過敏。
蘇冠文說,食物蛋白誘發腸炎症候羣在國內並不常見,患者男多於女,食用牛奶、花生、雞蛋都可能出現,卻常當作是腸胃炎治療;因此,診斷時須與腸胃科醫師合作進行功能性、結構性等檢查,排除爲腸胃炎所致,再經由抽血、內視鏡切片等診斷確認病因,此過敏兒童待腸道發育成熟後,約在國小階段過敏症狀就可緩解。
至於,兒童食物過敏增加原因,是否與空氣、水等環境因素有關。他說,空氣等環境因素,可能與呼吸道、氣管等過敏有所相關,但食物會經過腸道,雖然曾有人指出,過敏是否與飲食習慣、腸道菌蟲等改變有關,但環境與食物過敏的相關性尚未有定論。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說,國內常見塵蟎、黴菌、貓狗毛等過敏原,當過敏引發急性氣喘時,爲讓病人立即吸入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約每15至20分鐘吸一支,如果吸了3支後,症狀持續惡化,才使用口服或吸入類固醇治療。現在國際指引建議使用第一支擴張劑時,就應一併使用吸入類固醇,特別是6歲以上病童以壓制氣管發炎反應,降低使用口服類固醇及住院治療的機會。
蘇冠文說,國內目前所使用的食物過敏診隊及治療指引都是引用國外的,臺灣應建立專屬的食物過敏診斷及治療指引,這次國內首部「臺灣食物過敏診斷及治療指引」,包容包括國內外食物過敏增加的情況、診斷及治療方式,其中非典型過敏不同於國際採多本介紹,而是整合在一起,方面民衆、醫界認識,指引將於本週六臺灣過敏氣喘暨臨牀免疫醫學會與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溼病醫學會合辦的國際研討會正式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