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四川副中心定了,三城上位,兩城暫時出局

文丨西部菌

打造經濟副中心,是這幾年與“強省會”並駕齊驅的區域發展戰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至少已有14個省份明確要建設區域副中心城市。

2018年,四川第一次提出打造全省經濟副中心城市。

不過,與多數地方直接欽定副中心城市的做法不同,四川是同時並明確了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等7個區域中心城市作爲副中心“候選”城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時隔五年過去,四川經濟副中心城市,終於揭曉了。

01

日前,四川省重要會議審議了《關於支持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關於支持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意見》和《關於支持樂山高質量發展加快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的意見》。

強調要以功能定位確立發展路徑,以產業發展帶動能級提升,以改革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四市發揮優勢、競相發展,加快建設省域經濟副中心,持續提升區域中心城市能級,優化全省經濟地理版圖,促進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

這三份意見的具體內容尚未公開。但僅從名稱就可以發現,相比過去的七城競爭,這次只有四城被點名,這意味着另外三座城市至少暫時未能躋身副中心之列。

或者說,在過去五年的比拼中,另外三城落了下風。

不過,有兩點需要補充。

一,德陽未被點名,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爲德陽早就被明確是成都都市圈的三大副中心之一。也可以說,德陽實際不再參與四川經濟副中心的競爭。

所以,嚴格意義上,之前的七城比拼,早就變爲了六城競爭。

二,樂山最新的定位是“區域中心城市”,這與之前的經濟副中心有明顯差異。至少從表述看,地位應該稍低於經濟副中心。

2021年四川常住人口前十城市

其中的原因之一,或是因爲樂山的人口及經濟總量都相對靠後,在之前的“七大金剛”中墊底。

事實上,去年5月召開的四川重要會議就明確:

支持綿陽發揮科技城優勢,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南充-達州組團培育川東北省域經濟副中心。

也即德陽、樂山在當時就已經明確不再參與經濟副中心的角逐。

所以,實際上,在過去五年的競爭中,走在前列的,或者說成功戴上“副中心”桂冠的城市,只有三座——綿陽、宜賓-瀘州。它們至少是階段性的大贏家。

與此相對,可以用暫時的“失落者”來形容的,則是這兩座城市——南充、達州。

02

具體原因何在?

首先看綿陽和宜賓-瀘州。

綿陽,在經濟總量上已是數十年的“四川老二”。在政策資源方面,也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這是川內其他一般地級市都無可比擬的。

論綜合實力,綿陽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四川經濟副中心。

所以,我們看到,這次意見關於綿陽建設川北省域經濟副中心的具體表述是“加快建成”;而宜賓—瀘州,則是組團建設。這種表述上的微妙差別,其實也應能說明一些問題。

當然,相對於宜賓-瀘州的組團建設,綿陽“單槍匹馬”,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實力的象徵。

相對於另一組合——南充、達州,宜賓-瀘州能夠率先上位,則還是與過去五年的發展狀況有關。

一個直觀的對比是,2017年,南充-達州的GDP總量爲3411.8億元,2022年爲5188.15億元,是2017年的1.52倍。

同期,宜賓—瀘州分別爲:3443.4億元和6029.34億元,2022年是2017年的1.75倍。

可見,在經濟增速上,宜賓-瀘州組團要稍快於南充-達州組團。

另外,在排名上,2017年,南充、達州GDP,分別位列川內第5、7位;2022年依然維持不變。而宜賓、瀘州,則分別從第4、6,變爲第3、6位,實現進位。

並且,宜賓GDP還站上3000億臺階,成爲成都之外,川內目前僅有的兩座3000億級城市之一。

從具體產業看,宜賓在過去幾年成功押注了新能源電池產業,幾乎成了川內的最大黑馬。相對來說,南充-達州在產業轉型上,成果的顯現還不夠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南充的GDP增速,更是呈現出明顯的放緩狀態。

比如,2022年,南充GDP增速爲1.3%,排名川內最後幾名;今年前三季度,南充GDP繼續走低,幾乎墊底。

要知道,此前南充曾公開喊出了建設“成渝第二城”的目標。對比之下,落差確實比較大。

問題到底在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南充明確指出:

工業經濟相對薄弱,龍頭企業支撐不夠,提升產業能級仍需補短強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能級載體平臺缺乏;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所以整體上,在上一個五年的週期中,宜賓-瀘州組合的表現要更勝一籌,先行一步拿到經濟副中心桂冠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這一結果其實也說明一點,四川經濟副中心的“賽馬”模式並不是說着玩的,更不是平均分果子。到底能不能成爲副中心,只能靠實力說話。

川東北要形成真正有力的經濟副中心,還需要南充、達州強勢歸來。

03

放眼全國,很多省份的經濟副中心,都不止一個。但四川有個特殊的地方在於,它的每個省域副中心前,都有一個區域性限定,如川北、川南、川東北,且部分還是採取組團的方式。

應該說,這與四川的省情,包括面積、人口及地理條件等現實因素有關。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單看副中心的整體實力,四川經濟副中心確實還有待提高。

就拿中西部的幾個經濟大省來對比。

湖北經濟副中心,襄陽、宜昌,GDP總量均已接近6000億。

河南經濟副中心,洛陽接近6000億,南陽超過4500億。

湖南經濟副中心,岳陽接近4500億,衡陽接近4000億。

陝西經濟副中心,榆林超過6000億,寶雞接近3000億。

目前四川經濟副中心,從單個城市看,綿陽、宜賓均仍在向4000億衝刺,瀘州則僅有2600億左右。

當然,若從組團看,宜賓-瀘州已超過6000億。隨着兩地一體化發展的推進,相信未來還有比較大的上升空間。

作爲總量排名全國第六的經濟大省,四川確實需要形成更多元的經濟支撐。可以說,經濟副中心的發展表現,將成爲未來四川經濟大盤走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說到打造經濟副中心,很難迴避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平衡好省會城市與副中心城市的關係。這一點對於以強省會著稱的四川來說,更是如此。

這方面,其實四川和成都都沒有迴避。

比如,公開信息顯示,成都和川內其餘20個市州已全部簽署全面合作協議,並探索建立“存量不動+增量分成”區域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構建“總部研發在成都、生產配套在市(州)”新型合作關係。

至於效果到底怎樣,可能還需要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裡,才能得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下一個五年,又有哪些城市能夠脫穎而出,真正擔負起副中心的重任,會不會出現宜賓這樣的“黑馬”,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