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武器化 外溢效應不利全球
最近一週,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及國務卿布林肯陸續訪中,恐有要事;惟在此時美國總統拜登卻在美國鋼鐵業中心匹茲堡發表演說時預告,美國考慮將現行課徵中國鋼鐵及鋁的關稅提升兩倍,這情況可能使雙方原本薄弱的互信更加惡化。
課徵關稅本是爲了財政目的,後來也兼具經濟目的。一九三○年美國國會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以大幅提高關稅,實施保護主義,引起多國報復,使當年「經濟大衰退」事件更加惡化,該法案提案的二位參、衆議員後來均未連任。
川普總統上任後,爲了反中,採取以關稅作武器的策略,引起中國報復,最後搞得兩敗俱傷。拜登總統上任後,除以高關稅管制特定中國貨品進口外,並擴展使用關稅作爲對付他國貿易政策及制度的反制工具。上述各項行爲似應了雷根總統在任時所說的「國際貿易議題對政治人物來說,是永無止境的誘惑」。他們認爲以關稅當武器,不論是爲政治目的或經濟目的,都可快速、直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旦政策付諸實施,立刻可作用在進出口貿易上,也可迴應民粹爭取到選票。
一九八七年美國曾對日本電腦、電視及電動工具課徵百分之百的關稅,但日本並未報復。這是因美日與美中關係不同,美國對日本有重大的利害關係;日本靠美國協防北韓及中國的威脅,不得不讓步。中國不是日本,它是世界最大的市場,第二大經濟體,武力也僅次於美國,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下,不可能讓步。川普曾說「貿易戰是好事,容易取勝」是一廂情願的說法,美國對美中貿易戰應嚴肅看待。
美中貿易戰屬美國在國際政治與外交戰略上的變更,可視爲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但以關稅作武器,將使出口貨物須轉移市場,或利用「原產地規則」,將原料送到他國加工至可以他國爲原產地時再輸美。另外,供應鏈斷鏈後,美國進口人須另覓供應商,成本也會增加。
這些都會引起供應鏈重組及提高貿易不確定性,並增加供應鏈韌性及風險管理的成本;此外也增加了人民的生活成本,並影響美國的國際關係。
美中貿易戰的後果必定是兩敗俱傷,其外溢效應將不利全球,歐盟已爲此表達關切,美國盟邦可能也有意見。貿易爭端仍應循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規範走,美國如不願意,雙方就應建立「貿易護欄」,即協商美中雙邊貿易的「行爲規範」,以防發生貿易戰。但假如貿易戰是美國反中戰略的一環,那就比較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