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牌文字」背後的外交思維
▲臺灣駐索馬利蘭代表處正式揭牌。(圖/翻攝自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臉書)
●作者/TaiwanWarmPower
最近跟館牌有關的新聞有兩個,一個是上海民族黨把駐紐約辦事處的館牌p成了「中華民國駐紐約領事館」,這個單純就是假的圖,因爲假設是真的,也會寫「總領事館」而不是「領事館」。
另外一個新聞是我們駐索馬利蘭代表處開始營運,外交部小編在臉書上表示館牌上沒有贅字,被中國國民黨人士炮轟,蔡總統也迴應「中華民國」不是贅字。
如果從一個不知國際關係也不知兩岸關係的外國人眼中來看,如果他曾到過不少臺灣的駐外館處,看過館牌之後他一定會覺得臺北市是全世界外交能力最強的都市,因爲在這世界上有將近快要100個外交機構叫做「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辦事處」,而這個外國人也一定會以爲臺北市的代表符號就是圓圈、藍底、白太陽的樣子。
我們的駐外單位,除了大使館可以使用「中華民國駐(某國)大使館」以外,其他的都是「駐(國名)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或「駐(城市名)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也就是除了中華民國以外,就是臺北,沒有臺灣。
而且你仔細去看,會發現大使館的名稱是國名放在駐在國名的前面,而沒有邦交的駐外館處名稱在駐在國名或駐在城市名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名詞,不是寫成「臺北駐(某國)經濟文化代表處」(這樣的寫法真的就變成臺北市駐外單位了),而是「駐(某國)」的「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直觀來看,會不知道是哪個單位派出來,專職做與臺北的經濟跟文化有關工作的機構。
而非邦交國中第一個在館牌上出現「臺灣」兩個字的,就是「臺灣駐索馬利蘭代表處」,寫法跟大使館相同,很明顯可以瞭解是「臺灣」在「索馬利蘭」的代表機構,而且館牌上還用了國旗(跟一般大使館相同),而不是跟中國國民黨黨徽容易搞混的國徽。
▲除了大使館可以使用「中華民國駐(某國)大使館」以外,其他的都是「駐(國名/城市)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圖/Taiwan in the US FB)
爲什麼不建交?
在這世間不管你做什麼事情,總會有人站在不同立場批評或建議。有人會說我們跟索馬利蘭建立關係是相互取暖、也有人說沒有建交就是玩假的、當然也會有人覺得跟這種國家有往來一點用處也沒有。
外交部選擇跟索馬利蘭建立這個階層的關係,其實是很仔細的規劃。
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國家同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華民國」,我們所有邦交國都沒有跟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是馬前總統最愛提到的(他定義下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兩邊各自努力,看誰能拉到最多國家承認。從這角度來看,馬前總統「外交休兵」政策其實是「我們先維持這樣大多數國家承認你是中國,少部分國家承認我是中國的狀態,大家別爭了,都是中國」。
如果今天我們跟索馬利蘭建交了,這個建交的名稱/主體會是個很大的爭議,在臺灣大部分的民衆會覺得要用臺灣的主體跟索馬利蘭建交,但是這等同於我們首次在外交上定義自己的國家名稱爲臺灣,中國可以把這個當藉口作出相應舉動。
如果用中華民國名義建交,則又回到「承認我是中國」的死巷子,這種情況尤其是假設索馬利蘭先跟我們建交,哪一天轉而跟中國建交,跟我們斷交的場景,更是重複了過去搶奪中國代表權的思維。
所以臺灣跟索馬利蘭沒有建交,但是維持非常高層級的外交關係,這時候我們可以跳脫出「爭奪中國代表權」和在非邦交國間只能使用「臺北/經濟文化」等詞彙的舊困境,使用「臺灣」名稱而且去掉「經濟文化」的詞句,變成一個新的名稱。
▲使用「臺灣」名稱而且去掉「經濟文化」詞句,是跳脫臺灣外交面臨的困境一種做法。(圖/翻攝自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臉書)
蔡英文總統的外交政策「維持現狀」之所以成功,在於她很能忍,永遠不當第一個破壞現狀的那一方,但只要中國一改變,蔡總統一定會馬上跟進,重新定義「現狀」,朝向對我們有利的方向前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習近平改變了九二共識定義,現在這個詞只剩馬前總統抱緊不放。
「現狀」是動態的,而蔡總統很穩健地將這個「現狀」往利於臺灣的方向推去。
臺灣跟索馬利蘭不建交也是在此思維下的結果,我們不在邦交國數字上改變現狀,不用臺灣名義建交以免被認爲改變現狀,而也不回頭走向爭奪中國代表權的舊「現狀」。
從「臺灣駐索馬利蘭共和國代表處」的館牌文字上,建議大家這樣去了解背後的脈絡會比較有意義。
熱門推薦》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TaiwanWarmPower」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