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我有一個夢」 跨時空的人文動力
1963年,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L.King)發表〈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的演說,轟動當時社會,促成美國國會在隔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確立了美國各州「種族隔離政策」的非法性。這個觸動心靈夢想的演說提到:「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與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兒子生長在不以膚色,而以品德來評判他們的國度。如果美國要成爲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在紛雜的時空,靠着心靈的呼喚,人文的動力,帶出了當時社會歷史性的變革。
夢想的存在,讓人們植入奮鬥的動力。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夢想,追求人生的價值,心靈的充實。人類生而具有的自然探求,包括了藝術美感的吸引,平和安寧的境界,徜徉時空的自由,自我價值的肯定,以及人間情愫的交流等等。在重視人文的社會之中,其文化水準將會提升。無論是日出日落,斗轉星移,時代更迭,科技進步,經濟成長,財富累積,在春去秋來的歲月裡,世人長存的人文心靈需求,不因科技而消磨,不因時代而殞落。其實人類生而具有的人文需求,往往成爲推動社會步調的動力。可惜的是:人文的重要性,總是在忙碌的社會中未被鄭重提及,忽略它的存在。
人文之核心在於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人們種種心靈感受境界的提升,以及人間關懷互動之深意,皆是人文所涵蓋之範疇。人文的滋潤,乃是跨越時代,超越洲際。人文主義的研究,以人文學科稱之,係指與人類價值與精神以及文化有關之學科,包括:語言學、文學、詩歌、歷史學、哲學、考古學、藝術史與理論,以及具有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可見人文的範疇相當寬廣,無所不在。
時空轉換,自古以來,社會總是紛雜多元,總在社會風氣破壞後靠人文的呼喚而覺醒。以歐洲十三世紀前的中世紀時期而言,瘟疫肆虐、戰亂頻繁、文盲普遍。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強調人文主義,反對功利主義,以人的價值爲主要思維,重視教育,發揮創意,遂而社會活力增加,經濟增長,也助成文藝的蓬勃活躍。這股動力,讓歐洲呈現嶄新的成長面貌,成就了歐洲歷史上的燦爛成果。這人文的成果,也跨洋擴散至其他國度。
人文的發展,需與其他領域相輔相成,人文有賴各種領域相挺,其他領域有賴人文發動。發展文藝需要資金挹注,有賴經濟面之支援;提高文藝作品創作效率需要新型技術,有賴科技面之合作;順暢文藝環境需要政府之重視,有賴政治面之推動;更重要地,人文價值之提升需要社會民衆之普遍接觸,有賴教育面之紮根。
從另一方面而言,其他領域的發展,也與人文動力有關。以科技發展而言,新科技之推出,往往是某些心靈渴求所致,或是生活模式的改變,或是創意發揮的空間。例如:將原本單純的通話功能加上藝術概念,乃是賈柏斯(S.Jobs, 1956-2011)美學至上的設計理念,以簡約美觀的畫面,把蘋果手機打造成手機界的高峰,乃是成功的文創產品,這概念讓科技界無止境的努力,一直追求着結合美感與實用的突破技術。近年來也有虛擬實境科技的發展,提供使用者種種感官的類比,感覺彷彿身歷其境,可以即時、沒有限制地觀察多維空間內的事物,如入夢境。
再從經濟發展而言,市場消費者帶動着供給者的生產方向,生產內容反映着消費者的心態需求。愛美的心態帶動化粧業與服飾業,愛樂的傾向帶動唱片業與演唱會,愛夢的心態帶動電影業與戲劇業。以大規模貧民窋的印度而言,其電影業頗爲興盛,造就了孟買電影工業基地「寶萊塢」(Bollywood),讓平日生活貧困的基層民衆在電影中獲取空虛飢渴心靈的滿足,享受3小時的歌舞歡樂。印度近年來,每年大約產出1,600部電影,以平均每天產出4.3部的數量,乃世界第一的電影產出國家,從本土拓展到國際市場。
人文的動力如此強大,紮根工作更爲重要。作爲千秋大業的教育工作,更是影響深遠。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B.C.470~B.C.399)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小小幼苗的心中,植下人文之根,帶領學生對未來播種理想的期待,把知識智慧與人文串連,其所產生的動力,則是跨世代源源不絕,形塑了文化,滋潤了文明,刻劃了昨日的歷史,明日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