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借雞生子與殺雞取卵的伊索寓言
真實市場中,新光海航人壽的合資似乎正重複上演着如此戲碼。2009年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壽,6年中有3年時間需面對增資議題,終因資本適足率降至-179.71%,淨值達人民幣-1.32億元,2015年遭大陸保監會暫停開展新業務。而早自2013年第4季公司實際資本已降至0.45億元,資本適足率爲113.29%,未達150%標準,已暫停增設分支機構,股東新光人壽2.5億元增資款雖已到位,但海航集團卻遲遲未增資。
新光海航人壽償付能力告急,但海航有意出清持股,市場的解讀是合資雙方股東經營理念分歧。合資初期,公司採行銀保通路發展理財型業務,規模雖成長快速但費用劇增,需要股東持續增資,但至2015年起,公司保費收入大幅下滑,壽險市場排名倒數第二,經歷連續六年的虧損。雖然合資保險公司僅兩大股東,但面臨股東經營理念分歧,新光海航勢必走向合資分家的宿命。
公開資訊顯示,新光海航人壽成立時註冊資本金爲人民幣5億元,由新光人壽與海航集團出資2.5億元,各佔50%股份。經營據點包括北京、海南、陝西和江蘇。而海航集團除新光海航人壽外,旗下擁有民安與華安財產保險公司,民安產險處於盈虧邊緣,新光海航則持續虧損,成爲首要調整的目標。
新光海航已成立4家分支機構,新光人壽對新股東的期待是能夠長期合作。但中方股東追求市場規模,對人壽保險經營存在認知上差異,要求當年投資可當年呈現績效。因此,2014年開業的渤海人壽被市場解讀爲海航集團另行自建的壽險公司。
事實上,不止新光海航的合資面臨股權問題,包括已完成股權變更的中荷人壽、海康人壽,及股權轉讓尚未完成的中德安聯與中法人壽等。新光海航所面臨處境與中法人壽相似,中國郵政集團除合資的中法人壽外,另起爐竈成立中郵人壽,中法人壽成爲中國郵政集團的棄子。
就入主保險業的動機而言,大陸境內資金多着眼於低成本的融資優勢,而外資專業保險機構則期待深耕大陸市場。合資保險公司走向拆夥的下場,呈現外資與大陸企業磨合過程並不順利。如果新光海航的財報淨值沒有起色,大陸主管機關可採取的監管措施包括:責令其轉讓業務或責令辦理分出業務、責令拍賣資產或者限制固定資產購置、限制資金運用管道、調整負責人及管理人員,甚至接管。
海航集團擬出售新光海航人壽股權,對旗下保險業務重新進行佈局。2014年末,渤海人壽成立,雖然股東並未直接出現海航,但海航集團子公司渤海租賃以人民幣11.6億元增資成爲渤海人壽最大股東。該公司開業後,首家總部進駐天津自貿區,並定位創新型互聯網保險,於大陸74家壽險公司排名第55位,其中互聯網管道保費佔比超過50%,積極透過自貿區政策優惠,爭取健康險免稅及養老保險遞延稅賦。
面對合資雙方文化的認知差異與跨境拓展市場規模的企圖心之間,相信市場也將逐步感受到『借雞生蛋』或『殺雞取卵』模式的伊索寓言,而經歷過血淋淋的震撼教育後,再次,深刻體驗到『企業掌舵者的決策思維』,將成爲跨境市場經營的成敗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