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當年募兵太樂觀 而今徵兵準備不足

近年朝野政黨對抗宛如敵我矛盾,然而馬政府宣佈停止徵兵、國軍轉型志願化,向來「逢馬必反」的綠營立委卻一致贊同。十一年後,蔡政府恢復一年制徵兵,藍營雖然一片挖苦,卻也沒人敢真正打包票,如果自己當家,只要募兵就夠。

國家安全是理想與現實間的權衡,藍綠雙方的思維,於此都有明顯瑕疵:馬政府上任之初,兩岸關係大爲開展,國安團隊對維持國防所需成本,顯然嚴重樂觀,認爲飽遭年輕人抱怨的兵役,可以順勢解除。事實證明,志願從軍的人力,根本不足以撐起國軍規模,即使馬執政後期到蔡政府,持續增加待遇,部隊人力缺口仍大到遮不住。

蔡賴時代國防預算明顯上升,短短十年,軍事花費金額已經加倍;甚至願冒得罪家長與年輕人的風險,宣佈恢復徵兵。綠色執政確實展現出比馬政府更堅定的建軍備戰企圖心,但過度把硬碰硬當成唯一解方,更放不下「仇中紅利」催動選票的價值,結果是軍事實力增強,但其漲幅卻追不上危機的膨脹速度。

因應局勢險峻,國軍持續建立新興兵力,回覆徵兵變成必要之惡,卻非解決問題的充分條件;兩三年後,隨着大批義務役男進入部隊,不難預期士兵階級的缺員可望解決,但中士與中尉以上的常備幹部,其缺口只會因部隊編制擴大而更加惡化。

七十年前政府開始徵兵時,決定役男就讀大專院校可以緩徵,如今這項老政策,意外成了國防部的救命符:從義務役去年入伍人數,比國防部估計少了兩成五;乃至外界詢問未來三軍員額規模,國防部卻諱莫如深不敢透露;種種跡象顯示,政府對兵制轉型,根本與「準備好」相去甚遠。所幸多數役男可以緩徵,讓高峰期延緩三到四年。如果去年就有數萬役男涌入部隊,必然是災難性結果。

對於這段寶貴緩衝時間,國防部乃至府院,必須認真面對問題,不可諱疾忌醫,更切忌把認知戰目標放在國內,認爲發動輿論聲量,打擊質疑論調的正當性,就是一切問題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