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黃土裡長出的仰韶文化博物館:看五千年前的古人樣貌

位於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文化博物館近日全新開館,同時發佈了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人骨面貌復原技術研究成果,仰韶古人和龍山古人塑像也正式與大家見面。這些研究成果的發佈讓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到澠池縣和仰韶村。

這是一個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小小縣城,它命運的轉折始於1921年。這一年,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標誌着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這裡發現並命名了中國第一支史前文化——仰韶文化,中國古史重建的第一塊基石在這裡奠定。

澠池縣到處可見仰韶文化彩陶的元素

仰韶文化博物館

百餘年間,這個小村落與小縣城的命運與仰韶緊緊聯繫在一起。今天行走在澠池縣,處處可見仰韶文化的彩陶元素,小口尖底瓶、彩陶雙聯罐、彩陶紋碗等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或變身爲超大體型的雕塑,或化身爲各種卡通造型,隨機出現在澠池縣城的任何角落。在澠池縣核心位置,一柄巨大的火炬,周身佈滿仰韶彩陶器的花紋,它“燃燒”着,五千餘年,生生不息。

從黃土裡長出的博物館

從澠池縣城北不到十公里處,就是仰韶村,沿路中原地區有些沉悶、單調的鄉村景觀至此一變,北方深秋的萋萋荒草中,一座土黃色的巨大卷錐形建築矗立在高處,與這裡的土色融爲一體,風塵僕僕,但又自有一種厚重與肅穆。

它就是在仰韶村考古遺址的基礎上建起來的仰韶文化博物館。

“從黃土地裡長出來”的博物館

該館始建於2009年1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關肇鄴領銜設計,被稱爲“從黃土地裡長出來”的博物館,2011年11月7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自2023年以來,該館啓動了全面改造提升。在總體佈局上,打開圍牆束縛,讓博物館與遺址公園渾然一體;在展陳內容上,除了新增臨時布展、文創展覽等功能外,着重增加仰韶村聚落形態和中國考古學史研究成果,着重展示仰韶文化博物館的獨特性、唯一性、重要性。

博物館的一側,是一面1921—2021百年考古歷程大型雕塑牆,百年曆程凝聚於此,雕塑採用紅砂岩材質,全長106米、高 4.5米。在雕刻師傅的精雕細琢中,刻畫出中國考古百年曆程的縮影。

百年考古歷程大型雕塑牆

仰韶文化博物館陳展“仰韶和她的時代”。展覽敘述表現中國考古學從仰韶啓程,逐步建立起史前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探討中國史前的社會發展,文化交流,文明形成,以仰韶遺址百年以來四次發掘爲考古資料。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部

在重新開館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內部,分區展示了百年來四次發掘的有關實物。安特生的護照和日記、安志敏的手鏟和放大鏡、各類仰韶彩陶碎片……1921、1951、1980、2020,四個時間點分割着不同的展陳單元,折射了考古學在不同階段的面貌,而串聯起來,就是一部中國現代考古史。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部

仰韶文化博物館內部

看見五千年前古人的模樣

看見五千年前古人的模樣,此前不久正式揭幕的兩尊男性人頭的塑像也陳設在仰韶文化博物館。

其中一名男性大約40歲,距今約5600年;另一名50歲左右,距今約4000年。

五千年前古人的模樣雕塑

據悉,2020年至2021年,仰韶村遺址第四次發掘中,這兩個位置相近的男性頭骨依次出土。

之後,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公安部鑑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鑑定中心等單位,充分結合體質人類學鑑定、碳14測年、古DNA研究,運用顱面復原技術,對仰韶村遺址古人開展了科學的面貌復原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科研團隊成功復原仰韶村遺址仰韶古人和龍山古人面貌各一例。

五千年前古人的模樣雕塑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在接受採訪時談道:“我們以往考古,對於古人類的自身狀況,更多地關注性別、年齡,因爲技術發展水平所限,很難能直觀地瞭解到當事人的樣貌等情況。”近年來,考古學家逐漸認識到人體骨骼、牙齒殘渣及DNA等在研究古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價值。體質人類學、DNA檢測分析技術、人骨復原技術等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考古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及其與現代人的聯繫。

此次面貌復原工作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公安部鑑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鑑定中心等單位實施。2023年5月,公安部鑑定中心收到對兩個仰韶村先民頭骨進行容貌復原的邀請,7月開始啓動復原工作。復原團隊採集了超過401萬個頭骨定位點,再借鑑遺傳背景最爲接近的人羣的特徵,爲其貼上肌肉組織。而無法通過骨相得知的膚色和毛髮,他們通過DNA分析進行預測,最終復原精準度可達90%左右。

復原過程

據悉,今年9月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廈門大學合作發佈了一項研究成果,也是出自同一批出土的仰韶村人骨。科研團隊提取和測序了仰韶村先民DNA,發表了仰韶村遺址8個先民的古基因組數據。研究結果表明,今天各地漢族人羣有57%至92%的遺傳成分,來自以仰韶村古人爲代表的黃河中游古代人羣,這一比例在西藏藏族人羣中也高達70%至80%,華南地區的苗瑤和壯侗語人羣,也有大量血統來自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地區的古人。

對於檢測結果的意義,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傳超解釋:“這個結論就像‘親子鑑定’一樣,我們從生物學上證明了,仰韶村古人對中華民族,尤其是漢藏民族有主要的遺傳學貢獻。”

最早的中國從這裡出發

仰韶村更大的意義則在於,它像是時空中一座不熄的燈塔,它命名了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最早的中國從這裡出發。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韶山南麓仰韶村南的緩坡臺地上,它的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之所以叫仰韶村,就是站在這個村子裡,擡起頭就可以看到巍巍的韶山,取仰望、崇敬韶山之意。

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着重還原了仰韶幾次考古發掘的現場。

仰韶村的故事開始於1914年。

191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受聘爲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任務是幫助中國調查地質、尋找礦藏。他熱衷於收集動物化石。1920年秋,安特生的助手、地質調查所採集員劉長山來到河南,幫他採集化石,在澠池縣仰韶村,劉長山意外看到農民家裡收藏了很多史前石器,於是劉長山就將這些陶器帶回北京給安特生看,安特生依此推測,仰韶村有一個大型石器時代遺址。

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1921年4月18日,他親自前往仰韶村調查,收集到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裝滿了4個木箱。於是向當時的農商部和地質調查所打了一份報告,準備進行考古發掘。中國第一次現代考古發掘就此展開。

1921年10月27日,發掘工作開始,歷時36天,由安特生和中國學者袁復禮主持。他們在暴露灰層及遺物較多的東西溝和路溝斷崖處開發掘點,沿着這些沖溝發掘了17個地點,發現大量的文化堆灰層和袋形灰坑,獲得了一批磨製石器、骨器、蚌器和大量陶器。經初步研究,安特生認爲,仰韶村遺址是一種考古學文化,按照當時國際上考古學慣例,將其命名爲仰韶文化。

今天的仰韶遺址公園中,一百年前安特生和袁復禮挖下第一鏟的遺址處,他們的塑像永恆矗立着,遙遙望向因爲遙遠而顯得蒼茫的城市。

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

雖然安特生是發現仰韶文化的人,但是他卻將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混爲一談,重點關注了仰韶文化的彩陶,將其與中亞的安諾彩陶簡單比較,認爲前者源於後者,錯誤地提出了“中國文化西來說”。

爲駁斥這一論斷,1951年6月28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調查團夏鼐、安志敏等四名專家,來到澠池縣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

仰韶村第二次考古發掘現場的地層

他們在遺址區開挖了一條探溝和一個灰坑,切到了安特生當年所發掘的舊探溝,發現有排列稠密的墓葬9座,出土仰韶紅底黑彩和深紅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紅陶瓶,灰褐夾沙陶鼎等。同時,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龍山時期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籃紋陶、灰繩紋鬲、帶流陶杯等,出土文物十分豐富。通過第二次發掘,發掘者提出這個遺址存在着“仰韶和龍山的混合文化”的看法。後來研究發現,這個提法不正確,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不同的文化類型,兩者是上下承接關係,不存在兩種文化的混合類型。

仰韶村出土小口尖底瓶

爲進一步探求仰韶文化的內涵,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月、4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澠池文化館的配合下,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三次發掘。這次發掘是在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的臺地展開的,發掘面積共200餘平方米。

發掘了探方4個、探溝4條,發現原始社會房基4處、窖穴41個,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613件。通過這次發掘和對所獲考古資料的進一步整理、研究,他們認爲,仰韶村文化遺址屬於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存在着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係,從下而上即從早到晚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第三次考古發掘的探方上罩着玻璃,遊客可以踩在上面俯瞰深約兩米的考古探方

再探仰韶村

2020年8月22日,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啓動。

這次發掘,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興濤研究員負責主持,這次考古發掘面積共600平方米,其中主動性考古發掘面積爲200平方米,配合仰韶村遺址寺溝組民房拆遷工作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面積爲400平方米。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所見遺存的年代分屬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發掘所獲得的各類樣品和標本,爲多學科多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材料。

第四次考古發現的龍山文化小口尖底瓶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第四次考古中,考古學者對仰韶村遺址出土的尖底瓶進行植物殘留物分析,結合澱粉粒和植硅體結果,發現了仰韶先民釀酒的直接證據,證實早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以黍爲主要原料,摻合薏苡和山藥塊根等植物釀造出了谷芽酒和麴酒。

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

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

魏興濤談道,1980年,考古學者依然在摸索仰韶文化的年代分期,依然停留在對物質的研究。當時,着眼於整個社會面貌的聚落考古已經在國外興起,但中國考古界直到80年代才瞭解聚落考古理念,仰韶村錯過了。2020年這次仰韶村遺址考古,是第一次將聚落考古的理念用於仰韶村遺址,並且將40年前幾乎空白的各類科技考古手段都用上了,以期還原一個更完整的仰韶村圖景。

仰韶文化博物館的關於仰韶聚落的復原沙盤

遺址公園內復原的仰韶時期先民的居所

根據考古發現,仰韶文化的中心聚落規劃有序,一般有中心廣場,周圍是成組的半地穴式房屋,同組房屋大小有別。每組房屋對應一個親族組織。表明以親屬關係維繫的宗族聚落的形成。仰韶文化中期,出現特大型房屋佔據中心廣場四角的佈局。這些特殊房屋應該是公共儀式活動的場所。這是社會複雜性發展的明確證據,而且表明仰韶社會選擇了注重宗族凝聚力的“集體取向”的社會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