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低至1個月2千 A股蘋果供應商去越南印度開廠
資料圖
作爲國內電子產業轉移的重要聚集地,越南、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由於近期出現新冠疫情反彈,導致部分地區工廠暫停運營,傳出行業訂單迴流國內的消息。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採訪發現,當前迴流國內的電子訂單體量有限,且受產能有限、分工有別等因素制約,國內相應企業承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在疫情、全球缺芯等因素作用下,保障供應鏈安全已經逐步趨向共識,進一步催化國際產業鏈電子產分流、遷移,波動調整。
(截至2021年6月14日馬拉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冠疫情新確認病例數據單位每百萬人口數據來源:Our World in Data)
訂單迴流卻受限產能緊張
“是有一些海外訂單迴流國內,但是我們接單很謹慎。”作爲國內頭部某手機代工廠商,公司在印尼、印度均有設廠。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這些迴流訂單即有自己的海外客戶,也有其他廠商的轉來的,但是問題是國內的產能現在滿載。
“現在內存等芯片還是很缺 ”,上述高管向記者表示。由於上游晶圓廠產能有限、業內囤貨等因素下,全球缺芯問題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接單能力。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調查,近期graphics DRAM合約市場貨況仍相當短缺,部分中小型客戶的訂單滿足率也僅約三成,預期此供需緊張的態勢將延續至第三季。
在半導體行業,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聚集着封裝測試生產環節,包括英特爾、德州儀器、日月光以及A股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等均在當地設廠,近期這些國家也出現疫情反彈,馬來西亞甚至從6月1日起實行全面行動管制。
但記者瞭解到,半導體產業並不受到防疫管制限制,馬拉西亞當地封測企業、產線仍維持運行;而當前國內封測廠商普遍滿載擴產中,承接訂單大規模迴流的能力有限。
“我們國內訂單都接不過來,”華天科技董秘辦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海外工廠運作正常,也並未受疫情影響。在2021年的工作部署中,華天科技將加快新增產能置於首要任務,確保公司以及馬來西亞Unisem等子公司設備到位,儘快形成產能,滿足客戶需要,有效擴大市場份額。 公司已計劃定增募資51億元,用於集成電路多芯片封裝擴大規模項目等。
國內頭部電子元器件代銷廠商也向記者表示,“疫情導致恐慌情緒擴大了,據我們瞭解電子元器件領域迴流的訂單也不多,外界說的太誇張了。”
面對疫情對生產的影響,企業內部會考慮在不同地區調整訂單。近期臺灣封測廠京元電子被曝出,受疫情影響,人員和運轉進度調整會導致公司6月份產量減少30%-35%,而業內人士預計不排除京元電子將部分訂單轉移到公司蘇州工廠。
作爲蘋果供應商之一,藍思科技在越南設有工廠。就越南疫情影響情況,公司高管方面向記者表示,當地疫情發生後,藍思科技與客戶就重新調整生產安排進行溝通並達成一致,相關產品已安排在湖南相關園區銜接,相關園區產能充足,預計不會對客戶產品交付帶來負面影響。
另外,朝陽科技從事耳機和電聲產品配件,公司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表示,此次越南疫情對公司影響相對有限。據介紹,朝陽科技在越南設立了兩家全資子公司,此次越南升級疫情防控措施涉及到子公司越南律笙屬於北江地區,目前正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防疫要求,嚴格執行防疫政策;公司一直統籌着越南兩個子公司的運營情況,已將部分產能及生產任務調整至另一家越南朝陽實業有限公司。
從事自動存寄櫃的智萊科技表示,越南疫情對越南工廠的部分材料採購以及產品出口的效率產生一定影響,並未對越南工廠的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工廠新產能擴建工作仍處於有序推進中,預計年中可投產。公司主要生產基地位於湖北咸寧,若出現越南疫情失控致使工廠無法正常生產的情形,湖北工廠將承接越南工廠的生產任務,不會對訂單的生產、交付產生影響。
疫情未阻擋產業遷移
“據我們從產業鏈瞭解,當前迴流的電子訂單主要還是小家電、手持類產品比較多,對於蘋果、三星這類客戶訂單影響並不大。 ”遠川研究所所長董世敏向記者表示。
實際上,在中美貿易摩擦、大陸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等背景下,近年來電子上市公司赴越南、印度等地設廠持續不斷,即便在疫情期間也並未中止。這其中,以越南熱度最爲高漲。
根據越南計劃與投資部統計外資對越南投資數據,今年前四個月,越南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吸引力仍然相對樂觀,註冊、新增資金和出資購買股份額達122.5億美元,其中,新註冊資金同比增長24.7%;今年前三個月中國對越南投資金額已經位居第四位,僅次於新加坡、日本、韓國。另據越南統計, 2020年,中國是越南第三大投資來源國,註冊投資總額達24.6億美元,約佔越南全年外國直接投資總量的8.6%。
越南也出臺了多項吸引外資政策,成爲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越南成爲“中國+1”的投資目的地。據記者瞭解,越南通過了《投資法》(修正案)、《企業法》(修正案)、《公私合作伙伴關係(PPP)投資法》等關於投資、經營的法律,簡化投資手續,透明化和多樣化投資形式,甚至優化補充投資優惠機制。另外,越南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及進步協定》(CPTPP)、《越南-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等成員,爲外資投資帶來便利條件。
同時越南在稅收方面也給予優惠。據藍思科技披露,越南子公司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爲20%,自盈利之年開始,前2年免繳,其後4年減半計繳。
針對近期疫情反彈,越南政府要求把優先放在北江、北寧等北部地區工業生產重點省份。越南政府已經指導各部門機構優先向上述兩省提供新冠疫苗用於爲工業園區的工人接種,確保生產經營不中斷。另外,政府還推出了爲遭受疫情影響的客戶免貸款利率等金融措施。
從數據來看,A股上市公司赴越南投資熱情高漲,特別電子行業超過其他東南亞國家。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但上市公司募投涉越南項目卻明顯增多。Wind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裕同科技、智動力、環旭電子等上市公司紛紛通過可轉債、增發投資越南包裝擴產、精密技術以及可穿戴設備等項目,另外共創草坪、華利集團、愛慕股份等上市公司IPO首發募資也有募投涉及越南當地項目,相關募投金額合計超過34億元。
投資者對產業轉移動向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天眼查統計顯示,包含關鍵詞“越南”的調研紀要,在2018年開始增多,披露數量達到58封,隨後2019、2020年基本保持翻倍增長,到2020年達到204封,今年以來已經接近100封。
“產業轉移東南亞歷史背景來看,早在90年代左右,日本已經開始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董世敏向記者表示,從時間點來看,中國加入WTO後,東南亞也試圖吸引產業遷入本地,但是當時人力成本替換優勢並不明顯,企業管理經驗並不充足,最終並未取得明顯成果。
董世敏介紹,待到2012年左右,三星開始將一些技術要求相對低的國內產業先行試水遷移,歌爾股份、立訊精密等蘋果供應商也在做轉移,並且隨着管理水平也不斷提升,通過培訓當地員工,增加產業轉移落地的成功率。
藍思科技高管向記者介紹,近年來不斷完善產業鏈佈局發展,已經在國內和越南等地設立了9個研發生產基地,能夠較好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配合客戶多樣化需求,優化產品交付地點和供應能力,分散供應鏈風險。目前公司的各個生產園區均爲公司自建、自有,權屬完整,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製造水平穩居行業領先水平。
(來源:中金公司)
蘋果供應商密集赴越南
追溯產業變遷的背後推手,跟隨客戶與市場成爲電子產業遷移的最關鍵的因素,甚至會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在不同國家設廠。舜宇光學高管此前也介紹,公司的全球化佈局是以客戶爲中心,跟隨客戶進行本土化生產。比如,在印度設廠是爲了便於配合OPPO,vivo等客戶,在越南生產是爲了配合三星。
蘋果公司作爲消費電子行業的風向標,打造多元化製造體系是公司長期實施的戰略。在其最新發布的2020財年供應商名單中也可看到產業遷移跡象:一方面,中國大陸供應商(含中國香港)達到51家,歷史首次超過了中國臺灣供應商數量;另一方面,蘋果供應商在越南設廠數量從2018年財年的14家增加至21家,甚至是同期印度廠商數量兩倍。
如果進一步對比2018與2020財年名單廠商數量變動明細,可以發現中國大陸蘋果供應商成爲赴越南設廠的主要增量,其中,繼歌爾股份、裕同科技之後,立訊精密、藍思科技、領益智造、美盈森等A股上市公司紛紛在越南設廠,替代了此前部分在當地設廠的日本、韓國供應商。
美盈森董秘劉會豐也向記者表示,前往越南設廠主要是爲了跟隨客戶,去做配套包裝。“如果從國內把包裝運過去成本就太高了,而且我們不去就把客戶丟了”。至於未來是否會繼續加大海外產能,美盈森方面表示可能性很大。
美盈森同行、同爲蘋果公司供應商的裕同科技,早在2011年就在越南建立了首個生產基地,目前已經從越南擴展到印度、印尼和泰國成立了6個生產基地。2019年4月以自有(自籌)資金購買原租賃使用的廠房以及土地使用權,斥資約摺合6034萬元;去年4月公司還進行可轉債發行募資14億元,其中就包括募投越南、印尼擴建電子產品包裝盒生產線項目。
綜合來看,相比國內蘋果產業鏈,東南亞產能佔比較小,承擔相對外圍、中低端產業轉移,但已處於逐步增長的軌道中。歌爾股份高管在向投資者介紹中指出,公司的製造以濰坊爲中心、越南作爲補充;公司從2013年佈局越南,現在已有相當規模。從營收佔比來看,去年歌爾股份來自境外的營收貢獻達到507億元,佔比同比提升至約88%。
據業內推測,立訊精密在越南從事的蘋果耳機生產,產能佔比已經超過10%,並且將逐步提高。另外,鑑於手機產業鏈的複雜性,經常大陸廠商會負責精密的零部件生產,然後運往越南等地完成最後相對容易的組裝環節,再出口海外。
相比越南,印度作爲另一個電子產業承接地,蘋果供應商數量雖然並不及越南,但主要臺系組裝廠居多。
在印度設廠的ODM廠商代表向記者表示,人力成本而言,越南比印度貴一倍,越南當地人力工資摺合人民幣將近4000元/月,印度工人大約2000元/月;但是公司並未選擇越南,而是印度,主要原因在於除了滿足客戶全球交付的需求,印度本地也是重要的手機消費市場,而且享受關稅優惠。
從關稅角度來看,印度本地生產組裝也具備優勢。前述廠商向記者介紹,根據過往數據,同樣出口歐美,在印度本地生產的關稅成本就比從中國生產少大概18%。
“印度當地勞動力充足,比越南勞動力成本更加廉價,適合從事大規模的組裝、包裝等相對較低的技術環節,很多精密部件從國內運往印度組裝。”
根據IDC報告顯示,因新冠疫情影響,印度2020年智能手機市場萎縮了2%,總銷量約1.5億部,前五名中就有四家中國品牌,分別是小米、Vivo、realme和OPPO,非中國品牌三星電子排名第二。
疫情預計也會影響今年印度本地手機產量。TrendForce集邦諮詢進一步指出,目前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皆有在印度設有產線或透過OEM廠生產,產出,且比重逐年擴大,目前的產出以供應當地需求爲主。依現階段當地生產情形來看,初估今年第二季至第三季共有1200萬部手機的生產量會受影響,而受疫情影響,印度全年生產總量將可能因此下滑7.5%。
保障供應鏈安全成爲遷移新考量
除了吸引外資,印度在積極推動本國的產業替代,以手機行業爲試點,目前已經開始顯現成效。
保銀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強調,印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雖然印度當前的產業鏈體系並不完善,但現任的穆迪政府雄心壯志,執行力比往屆更強,PLI(生產掛鉤激勵)項目會做得更好。”
據介紹,2020年4月份,印度政府推出了生產掛鉤激勵戰略,推動手機產業進口替代。該戰略鼓勵手機廠商本地化生產,將公司營收4-6%進行五年期補貼。目前移已經有大約16家廠商加入資助計劃,包括鴻海富士康、三星。據統計,該戰略退出後,參與的廠商已經投資了130億盧比資金,生產了超過2萬個崗位工作。
印度政府也在向汽車部件,家電,醫藥、太陽能、通訊行業等更多領域推進進口替代項目。印度官方預計,該計劃將在未來五年增加5200億美元的產出。
張智威表示,“印度不需要成爲中國”,宏觀來看,印度人口基數足夠大,未來20多年印度會是少有的能保持8%的經濟增速的國家。
除了傳統地緣政治因素,在缺芯、疫情等擾動下,保障供應鏈安全也逐步成爲推動電子產業轉移的新推手。
日前,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授權約1900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國技術和研究,並將單獨批准支出540億美元用於增加美國對半導體、微芯片和電信設備的生產和研究。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曾表示,這筆資金可能用於在美國新建7至10家半導體工廠。
除了美國,歐盟、韓國等也紛紛採取措施,加強供應鏈安全保障,東南亞等國家則在做相應產業承接準備。但這並不是一個符合成本的規劃。
據BCG和SIA聯合研究統計,如果各地都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化供應鏈,至少需要高達1萬億美元的研發及資本支持,半導體價格總體將上漲35%-65%,最終提高消費者的電子設備成本。
董世敏向記者表示,疫情、缺芯等問題已經讓各國意識到供應鏈安全問題,未來自建供應鏈雖然會增加成本,但仍可能會成爲一個長期趨勢;另一方面,供應鏈從中國完全轉移東南亞等地,可能也因爲疫情以及大陸供應鏈穩健表現而有一些波動調整,比如此前計劃全部轉出,本輪疫情後可能會減少轉移。
另外,碳中和目標可能也將進一步引發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張智威指出,美國、中國肯定會推進碳中和目標,但越南這些國家客觀上並不太會有意願設立太高的碳中和目標。未來高能耗、低端的產業轉移將會是個大趨勢。
對於產業轉移東南亞等地而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的擔憂,國際代工廠商代表向記者表示,“這個問題並不用擔心,”國內有更大的市場和更完善的供應鏈,公司也在不斷加強研發力量,提升自動化水平。“畢竟主要是低端部分遷移至東南亞甚至巴西等地。”
東南亞等地新興市場國家,已經不滿足於做外資產業承接目的地的角色,紛紛打起了扶持本地產業,自主創新的旗幟;而新能源汽車幾乎成爲不約而同的選擇。
長期以來,越南、印度等國家被認爲坐收中美貿易摩擦紅利,憑藉廉價的人力成本以及外資引入條件、關稅稅差等條件下,承接着蘋果、三星等國際客戶大量低端手機相關訂單。但是,畢竟仰賴外資投資的經濟結構存在天然弊端,加上國內勞動力成本已經不再便宜,而且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產業轉移節奏,推進國內產業升級已經成爲新興市場國家考慮的重要議題。
新能源汽車則是少有能廣泛聚集上下游產業的創新載體,被選中作爲發展重要選項也不難理解。從路徑來看,新興市場國家會利用本國製造優勢,從引進外資品牌入手,落地本地化生產,也會聯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孵化本國造車勢力。
消息顯示,特斯拉已經開始在印度招聘銷售和營銷主管以及人力資源主管等職位;而這將是特斯拉對印度生產掛鉤的激勵計劃(PLI)的最新響應。在PLI計劃下,印度穆迪政府鼓勵國際製造業巨頭在印度本地進行生產,並出口到世界各地。另外,印度方面已經批准了價值1810億盧比(25億美元)的計劃,將電池存儲容量提高到50GWh。
另外,作爲東南亞主要的汽車生產國,泰國一直在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旨在成爲東南亞地區電動汽車製造出口中心,並制訂了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規劃,目標2036年以後電動汽車基本替代燃油車。
今年5月份,鴻海精密與泰國國家石油簽署合作備忘錄,爲泰國電動車產業建立以生產電動車和提供關鍵零部件爲主的開放平臺,幫助泰國汽車製造商在具有競爭力的成本下,快速地推出新車款。此前2018年,比亞迪向泰國交付了101輛的E6新能源電動汽車,泰國當地企業還與比亞迪簽訂協議,計劃未來幾年再引入1000輛E6電動汽車。
印度尼西亞則在利用資源礦場優勢,發力新能源汽車。據瞭解,印度尼西亞掌握着鎳礦、鈷、銅等新能源汽車電池必備的礦物,計劃成爲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的生產中心。印尼政府目標到2025年出口20萬輛電動汽車,或者讓本土品牌電動車出口量佔到機動車出口總量的20%。
2020年12月,新能源汽車電池製造巨頭寧德時代已經與簽約印尼政府,投資50億美元建設一座鋰電池廠,項目計劃於2024年投產,這將是寧德時代繼德國圖林根州工廠之後的第二個海外工廠。
越南也開始發力新能源汽車,並且步伐更快。近兩年,隨着政府推出電動汽車發展扶持政策,電動車以50-60萬的年增長銷售量速度在增加,並且積極培育本土企業。
Vinfast系越南最大的綜合企業集團Vingroup旗下汽車子公司,也是越南首家汽車製造商,在去年已經成爲越南第五大汽車品牌,並計劃赴美上市,最新估值超過500億美元,直逼蔚來汽車。
(2020年VinFast等車企在越南銷售情況)
今年3月,中國臺灣固態電池製造商輝能科技就與VinFast近日宣佈已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將在越南成立合資公司,加碼當地的固態電池商業化;另外,鴻海也傳出擬收購VinFast電動車生產線消息,而VinFast希望保留電動車塊業務。
A股上市公司也開始分羹越南電動汽車項目。據飛龍股份方面向媒體介紹,公司已經已得到VinFast的3款純電動車的電子水泵和電子三通閥項目定點,預計2021年10月份將實現首款車的量產;預計Vinfast純電車項目以及越野車項目將會爲公司帶來超過1億元銷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