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攜手工研院打造 AI手語氣象主播 推資料庫應用
工研院合辦「AI手語幸福臺灣」記者會發布最新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 (左起)公視手語新聞主播牛暄文、王曉書、製作人歐姵君合影。圖/公視提供
爲提升資訊平權,讓聽障朋友也能即時掌握重要氣象資訊,臺灣公廣集團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攜手合作,打造全臺首創「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預計最快明年下半年上線!雙方於今舉辦「AI手語 幸福臺灣」記者會,公視董事長鬍元輝、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會上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攜手推動臺灣手語資料庫建置與 AI 應用計劃。
公廣集團董事長鬍元輝表示,公視長期製作身障相關節目「手語新聞」與「聽聽看」等,也一直秉持「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的想法;隨着AI科技演進,公廣集團積極思考運用科技的力量,爲聽障朋友打造更友善的媒體環境。他說,「資訊平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也期望透過傳播科技,輔助聽障人士在在面對緊急狀況,例如颱風、地震等天災時能夠即時掌握最新消息。
公視與工研院團隊活動現場透過秀出最新的AI手語氣象應用演示,以公視、華視、客家電視、公視臺語臺與原視等臺特色的AI虛擬主播,無論手語動作、臉部表情、服飾等都維妙維肖,宛如真人。胡元輝說,「一切順利的話,最快將會在明年下半年正式地登上電視頻道」,也提到未來期待能將AI手語能應用在防災、救難等公共傳播領域。
手語主播王曉書表示,這將有利於查詢和教學推廣。她也指出,「大家都覺得有文字訊息就足夠,但手語對於聾人來說更清楚易懂,AI手語應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聾人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資訊」。手語主播牛暄文則提到,手語也有南北差異,盼將來蒐集不同地區手語,觀察研究其演變。製作人歐姵君認爲,「新聞常第一線遇到新名詞,手語發想及最後固定過程都很珍貴。建立資料庫可提升播報品質,也具有公共教育功能」。
王曉書也提到,曾經有人問她,客家話、臺語、原住民語比出來的手語,都不同嗎?王曉書說,「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有一種臺灣手語」。她也分享,工研院捕捉主播播報新聞手語,「像是颱風來襲,就要知道颱風是從哪一個方向朝臺灣而來,是從下面掃過,還是通過東部海面,每次颱風的位置都不一樣」。
其次會擷取影片中的骨架,包含手語的臉部表情跟手指關節,王曉書邊說邊比手語說「像是臺灣的手形,小指頭捕捉到就要留意」。接着是把骨架套上不同的外表,生成虛擬主播,「還要讓手語動作連接起來很流暢。每一關都不容易」。王曉書也希望AI手語將來可應用在手機上,讓聾人隨時掌握訊息。牛暄文則希望AI手語可以應用於科技眼鏡等穿戴裝置,「將語音轉換成手語,或辨識手語並轉換成語音,讓聽、聾人溝通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