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莫輕忽大陸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工商社論》
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在兩會期間特別對臺商釋出善意,強調在陸臺商可借力面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家拓展市場,由此也可看出大陸近年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成效已現。而以外貿爲根本經濟動能的臺灣,在兩岸經貿仍高度連動的前提下,除應持續關注大陸擴內需政策的變化,更應掌握其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策略、路徑與影響,並務實地提出對策,不應輕忽而誤判。
當局日前公佈去(2022)年實際使用外資(FDI)狀況,增幅雖較2021年稍有回落,但仍保持世界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美國以供應鏈安全爲由,不斷鼓吹製造業移出大陸,以及清零政策過度封控,都衝擊外資投資意願,但從數據來看,全球企業不但仍對投資大陸保持正面態度,甚至有些國家、地區還加大投資。
據大陸官方統計,去年FDI以人民幣計,突破歷史性的1.2兆,按可比口徑年增6.3%;以美元計爲1,891.3億美元,增長8%;從國別看,韓國對大陸投資年增64.2%、德國增長52.6%、英國增長33.1%,日本增長26.6%;從區域看,歐盟對大陸投資增長92.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長17.2%、東協增長8.2%。
上述這些數字,象徵的不只是外資持續投資大陸的信心,更凸顯了全球經貿版圖重組的真相與趨勢:由於大陸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使得許多以組裝爲主、勞力密集度高、技術門檻低的外企,不再以大陸爲生產基地,逐步轉移到其他地區。但與此同時,由於大陸「擴內需」戰略的提出,以及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TA)所建構的區域經濟整合,擴大了以大陸爲中心的市場版圖,因此提升了外資的投資意願。也就是說,近年來的確有一波外資撤離潮,但同時也有一批具技術含量,亦或從事生產性服務業的外資增加大陸投資。
事實上,在「高質量發展」戰略下,大陸希望能由改革開放以來,以低階製造、低附加價值代工爲主的「世界工廠」,走向全球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最終生產與消費地的「世界市場」。換言之,外資之所以持續投資大陸,最主要是基於大陸不斷強化的內需市場,以及不斷擴大的區域經濟整合加乘下的市場想像。
大陸自2000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開始推動與他國簽訂FTA,藉此加強區域經濟整合,以及更融入經濟全球化體系;2007年十七大,將自由貿易區建設上升爲國家戰略;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周邊爲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於此,大陸迄今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共19個FTA;並積極推進和海合會(GCC)、日本、韓國、斯里蘭卡、以色列、挪威、摩爾多瓦、巴拿馬、巴基斯坦等組織或國家的自貿協定談判;同時,研究如何與哥倫比亞、斐濟、尼泊爾、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多國簽訂FTA。再加上2021年9月、11月分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大陸以FTA爲槓桿的區域經濟整合,正加速推進。
大陸當局一再強調,透過自由貿易區戰略,可成爲國際經貿規則的參與者,甚至成爲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者。因此,臺灣必須瞭解大陸的自由貿易區戰略目標,及其戰術策略。
戰略層面,大陸的區域經濟整合主要有兩大進程:短期目標,加快進行中的自由貿易區談判,逐步提升已有自由貿易區的自由化水準,並推動與周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中長期目標,則是促使大部分對外貿易、雙向投資實現自由化和便利化。戰術層面,則是強調所謂的「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加快構建周邊自由貿易區,力爭與所有毗鄰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第二步,積極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建自由貿易區,形成「一帶一路」大市場;第三步,爭取同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大國、主要區域經濟集團和部分發達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構建金磚國家大市場、新興經濟體大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大市場等。
從此來看,可瞭解大陸的區域經濟整合路徑,將優先部署在亞太地區。因此,大陸必將在RCEP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貨貿、服貿和市場的開放,拉昇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並進一步促成中日韓FTA;甚至推動APEC升級版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
雖然大陸仍將面臨美國的掣肘、各國經濟利益的矛盾,以及高標準FTA下的制度規章與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挑戰;但隨着大陸藉由區域經濟整合逐步擴大亞太乃至國際影響力,如何迴避風險、創造機遇,必將是臺灣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