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預算新低與使用年限偏低之危機解密
行政院工程會主委,近來針對公共建設預算持續降低(佔GDP的2.66%,創10年最低);重要工程使用年限偏低(認爲應提升到100年或更久)大聲疾呼並稱之爲危機。這兩大議題對國家建設的規劃與品質,影響非常深遠,特提出以下的見解。
經建會17日審議通過明年重大公共建設計劃預算,核列數僅1673億元,爲近12年來新低。惟公建預算本來就應以「零基預算」的方式編列,免得淪爲消化預算的積弊陋規。過去幾年,爲了加速經濟建設而編列了5000億的特別預算,如今陸續執行完畢,所以公建預算規模縮小實屬正常。誠如:確有必要當然花,實無需要何必花。而且,增加公建預算以提振景氣的老套作法,從近幾年投入大筆經費,但景氣、就業依舊低迷沉悶,足見效果相當有限,可說是「本重利輕」。尤其,這些人民的血汗錢,究竟是跑去財團的金庫,還是落入百姓的口袋,值得深思。
主政者應該深刻體悟,國家債務已達上限,產業結構正在轉型,就業型態勢將調整,公共建設務必重視回收效益,不要爲建設而建設,不可要選票花鈔票,不能救本勞僱外勞,不需幫蚊子蓋館子。再者,臺灣國土不大,公建規模有限,自不能以其佔GDP的比重較外國爲低,就認爲會有經濟危機及社會問題;根據主計總處最近五年的資料顯示:營造業僅佔就業人口8%,而服務業則佔58%。所以,不可還停留在傳統火車頭工業的迷思,振興「營建產業」不等於營救整體產業,以免救經濟危機不成,反而陷財政破產不知。
使用年限方面
提升重要工程設施的使用年限,其實全民企盼已久,只是工程主辦機關因循怠慢裹足不前。而身爲全國公共工程主管機關的首長,未能主動制定相關法條,通令所有政府機關確實遵照辦理,反而”質疑”各機關招標時,多未明確規範設計使用年限,恐有角色錯亂之嫌。已在其位,當施其政啊!
此外,只要多花「一點錢」, 就可建造耐用100年大橋的說法,不僅未能替政策作有力的辯護,也有失專業的素養。工程師向來以量化數字服人。100年的淡江大橋,究竟比50年的要增加多少經費,相信只有提出明確量化的金額,才能獲得支持並接受公評;模糊的數字概念,只會失焦甚至淪爲口水之爭。
國庫已經空虛,公共建設預算實應量入爲出,否則「今日亂花,明日一定破產」;地球只有一個,提高設施使用年限應即施行,期能經久耐用,以符永續環保。
●作者莊漢鬆,成大昶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曾任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會報技術組研究員,10億元以上重大統包工程計劃主持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