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丑應得的掌聲

影片描述社會邊緣人亞瑟,平日化妝成小丑,在街頭舉廣告牌爲人宣傳,或到小酒館演出脫口秀,他想取悅觀衆,卻不太成功,又因罹患精神疾病,常無緣無故大笑,驚擾路人,遭人白眼,他必須隨身攜帶小卡片,上面寫着:「我經常大笑,但這並不代表我的真實心情。」

在一次搭地鐵回家途中,他爲解救夜歸婦女,以大笑轉移無賴的注意力,後因防衛過當,傷及3條人命,路人只知他一身小丑裝扮,不知他真實身分,透過媒體傳播,爲他平添神秘色彩,他竟成爲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英雄。但政治人物卻發表歧視言論,認爲罪犯就是罪犯,除非他改過自新,否則這樣的小丑不過就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廢物」,竟激起羣衆的對立情緒,一時間人人帶着小丑面具上街,抗議政府失能,並要求政治人物道歉。

亞瑟最後上了實境秀節目,道出一個「小丑」的誕生,絕非偶然。他認爲現代人太自私,只顧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感受,人與人相互不尊重,總是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如果你病了,受委曲了,那更是活該倒楣,「大家都期待你裝作沒事」。這番慷慨激昂的言論,形同爲弱勢發聲。

亞瑟最終伏法。面對醫療諮詢時,他照例咧嘴微笑,當醫護人員問他:「什麼事這麼好笑?說來聽聽?」他卻說:「你不會懂的。」對比之前他接受治療時,諮商師總是冷漠以對,只問標準問題,從不真心聆聽,他終將心扉關上,成爲一條失控的野獸。

小丑以逗人發笑爲目的,帶給大衆溫暖及笑容。但觀衆只想看他們講笑話,或把自己當笑話,小丑背後有什麼故事?人們並不在乎。但其實每個人某種程度都像小丑,爲了人際關係而帶着面具,笑容是一種禮貌,親和的言論是一種儀式,最終皮笑肉不笑,反而連最基本的關懷都做不到,家人如此,朋友之間如此,工作夥伴間亦如此。

近年流行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極度冷酷、冷漠,而冷酷、冷漠正是造就「小丑」的兇手。電影《小丑》反過來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當然不能拿來當成犯罪、犯錯的藉口,但你我若願意卸下心妨,給身邊的人更多關懷及溫暖,小丑也許不必成爲「小丑」。我們不該祈求蝙蝠俠般的超級英雄一天到晚爲大家解危,卻可以停下腳步,多給身邊的人一些笑容及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