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訂製”將成“新制造”轉型方向?

新華社杭州2月8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餘靖靜)隨着人工智能發展,“新制造”越來越爲業界所重視。專家分析說,中國的“新制造”正在從“大規模、標準化”向“個性化、定製化”轉型消費者參與產品設計與創造過程將很可能成爲一種趨勢。

“新制造”講究智慧化、個性化和定製化

經濟的快速發展者爲消費提供了更多選擇。近日,少海生態圈合夥人李楊說,現代都市人加班多,陪伴孩子時間較少,而他們又相對重視陪伴和子女教育。基於這樣的現代消費需求,少海匯生態圈發佈了一款智能家居產品“有屋蟲洞”,其設計中有幾項與“陪伴和子女教育”有關。例如,當孩子想念父親,只要對着智能客廳中的電視喊“爸爸,我想你了”,視頻通話就會自動連接到孩子父親的手機,而且沒有拒聽鍵。

“現在的製造業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小溪說,在舊模式中,企業要麼擁有自己的品牌,要麼給蘋果富士康知名企業代工。進入新的模式,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平臺。“平臺的背後是消費者。什麼決定了平臺上消費者的忠誠度呢?個性化定製。”張小溪說。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程華認爲,隨着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最終消費品生產一定會向定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隨着經濟轉型發展,消費者很有可能參與到產品的設計與創造過程,出現所謂 產銷者羣體。”程華說。

“消費者的需求很多,但如果我們端出來的 菜 不合口味,消費者就不會愛吃。”李楊說。

企業“緊密型生態圈”模式,能否助推“新制造”?

張小溪說,關於從“製造”到“智造”,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日本在AR、VR和人工智能方面也進行了很多嘗試,中國則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

專家分析說,目前中國不少製造企業都在嘗試,方向各有不同:有的企業對傳統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智能改造;有的企業把信息技術和自動化結合起來,建立了包括採購、物流服務的上下游價值鏈信息數據體系;還有一些身處同一個行業的不同企業組成了“緊密型生態圈”模式。

李楊說,在少海匯的智慧家居生態圈中,有專門面向萬科、恆大等房地產開發商的有屋集成,有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有住網,有專門做智能家居整體研發的有屋科技,有做語音控制的克路德機器人,有做智能門鎖寓公網……“在生態圈模式中,各企業都是獨立發展,不會被控制或干涉。關鍵在於如何實現技術的聚合,創造出最優質的產品。”

轉型企業需防範“先走三步是先烈”?

據介紹,少海匯最近發佈的“有屋蟲洞”有170多項專利,是國內智能家居行業中第一個做到全屋語音控制的智能產品,其中包括回家、離家影院、電視、做飯、視訊通話等多達二十二個場景模式語音控制。

“具體到個別領域看,智能家居是一個技術相對成熟、開始商業化推廣的行業,也是涉及軟件硬件多個領域技術的合成服務,這種構建企業生態圈進行協作式供給的方向是正確的。”程華說。

專家認爲,要構建“緊密型生態圈”模式,資金是關鍵。“如何解決融資、股權分配以及企業間的協同發展是這種模式得以順利進行的主要方面。”張小溪說。

專家還認爲,要從大規模、標準化向個性化、定製化的製造時代轉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此過程中,製造商的選擇也將是多元的。

程華認爲,“先走一步是先進,先走三步是先烈”——這是新技術來臨時,企業需要關注的問題;而在一些基礎原材料機器設備領域,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仍然是重要的,因爲要降低成本。當然,這個過程要利用新技術進行生產流程、工藝以及產品本身的提升。

“沒有必要要求所有的東西都個性化,但企業如果想要追求超額利潤,那麼轉型提供個性化服務是很好的選擇。”張小溪說。

(原標題:“個性化訂製”將成“新制造”轉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