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未變 兩岸亟待雙向對話
(中新社)
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1月8日接受媒體專訪回顧與展望臺海形勢,部分媒體聚焦在孫副會長所提「兩岸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或許讓臺灣社會對今年中共二十大對臺工作「新的決策部署」與「可能提出一些新的主張」產生諸多聯想。
但回到「獨家專訪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2022年兩岸關係展望」訪談影音觀之,孫副會長對2022年臺海形勢的評析是「基本格局還不至於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臺海風險雖然一直都在,但陸方短期間並沒有朝「熱衝突」傾斜的跡象。
由此我們也可理解,「武統」的可能性自1949年以來從未消失,但只要:一、中國大陸軍方未在臺海乃至印太取得一定程度優勢力量前;二、美中臺各方維持一定程度剋制的現狀下;三、在疫後復甦「穩」字當頭的中共政策氛圍中;四、成功順利開好二十屆中共全代會的首要目標等條件不變,中共中央沒有貿然改變「和統」基本方針的必要性。
「和統」作爲中國大陸官方對臺工作基本方針,雖然過去幾年「武統論」觀點一度甚囂塵上;但習近平總書記的公開言論如「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講話」、中共十九大報告等官方文件以及國臺辦皆多次重申其對臺政策的一貫性和延續性。習總書記沒有理由在二十大期間否定自己過去多年對臺工作方針與成果。
而孫亞夫是辜汪時期兩岸事務性協商的主談人,他還是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對臺工作部分的起草人之一,處理對臺工作向來秉持務實中道立場,孫副會長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理解與觀察,有其繼承與延續,並未有根本性的轉向。
既然臺海形勢的基本格局不變,那麼臺海乃至於印太區域國家,尤其是美中臺三方如何調處歧異與管理風險,便是中共二十大期間維繫區域情勢和平穩定的必考題。美中戰略格局從夥伴關係轉爲競爭格局是持續的,兩岸政府間的政治矛盾依然且缺乏互信的現況仍未找到解藥。臺海熱衝突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且各方政治、貿易與科技的冷衝突也會不同程度的發展。
然而我們更相信「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仍是各國與民心的最大公約數。誠如蔡英文總統元旦文告所言「軍事絕對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選項,軍事衝突將衝擊經濟穩定」,各國政府都有責任維繫得來不易的和平與發展成果。
兩岸之間多年來綿密的經濟與社會交流,既是經濟規律也是社會的必然。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更是避免兩岸政治軍事暴衝的剎車皮。我們若期待兩岸形勢能轉爲和緩,就需要更多地彙集兩岸社會及人民智慧,以及兩岸領導人展現更高的政治格局和創意。我們期待兩岸政府間「雙向」對話的可能依然存在。
既然北京有強烈自信,牢牢掌握着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與主動權,那麼相對於以「底線思維」的「單邊化」對臺措施之外,北京何嘗不可與擁有過半民意支持的臺灣執政黨開展對話?相信這對北京而言不是委屈也不是示弱,而是回到以民爲本,促進兩岸社會對於「美好生活需要」及「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初心。(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