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未來三年代理型AI、AI治理平臺和虛假信息安全技術崛起

作者:王聰彬

最近《Gartner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報告(2025)》正式出爐,人工智能衆望所歸成爲焦點,在多個趨勢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每年Gartner都會從2000位分析師處收集各自研究領域的重要趨勢,併成立技術委員會和篩選委員會對其進行評審。”Gartner研究副總裁高挺說道。

爲了確保選出的趨勢具有前瞻性,Gartner設定了六大評選標準:第一,需要能獲得CXO,尤其是CIO們的關注;第二,具有全球性和跨行業的影響;第三,具有顛覆性的影響;第四,活躍的實驗室研究和開發;第五,活躍的VC資金用於研究或初創企業啓動;第六,影響倍數爲 10(GoogleX 思維模式)。

今年十個趨勢被分爲三個主題: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和風險、計算的新前沿以及人機協同。

代理型AI

代理型AI是一個比較廣的概念,在國內經常被翻譯爲AI智能體,除了AI智能體以外,代理型AI還包括了“代理型搜索”或“多代理的系統”,以及Gartner提出的“機器客戶”等概念。

Gartner認爲,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AI代理。正是因爲大語言模型的出現讓代理型AI

成爲現實,具備語言和推理能力。代理型AI不僅能與我們對話,還能替代人類完成任務,AI會把複雜的目標拆解成不同的任務,然後調用不同的工具實現任務。

代理型AI的兩個明顯特點是,第一,目標驅動,自動進行任務的計劃和執行;第二,具備至少記憶模塊、計劃模塊、感知模塊、調用工具模塊。Gartner認爲,代理型AI的終局是人類和AI形成融合團隊。

AI治理平臺

AI逐漸融入社會,提高整體生產力,必然會引發AI治理問題。信任就包括信任AI生成的內容、做出的決策、完成的任務等,AI治理平臺指可以從法律、倫理道德方面幫助組織管理和監督AI系統的解決方案。

AI治理平臺是Gartner提出的“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AI TRiSM)框架的一部分。高挺說,AI治理平臺主要包括模型的生命週期管理、模型的透明度和解釋性、模型驗證、AI系統監控、AI系統相關法律政策合規管理。

目前已經有廠商可以提供“一站式的AI治理能力”,並且企業也開始建立數字合規部門,把AI合規納入到日常運用中。

虛假信息安全

生成式AI的出現讓製造虛假信息的成本變得非常低,虛假信息安全”指的是應用在信息傳播中確保它的完整性、評估它的真實性,以及防止冒充和追蹤有害信息傳播的一系列的技術。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用AI對抗AI,去發現它、識別它,然後去阻止它,比如“深度僞造的檢測”技術,可以檢測出深度僞造的內容。

後量子密碼學

量子計算以後,量子疊加的效應使得破解非對稱的加密變得非常容易。傳統方法可能需要一百年,量子計算方法只需要幾分鐘,這就意味着不久的將來現有所有加密機制都會失效。

企業需要把一些核心數據的加密算法替換,或者找到替代方案。後量子密碼學或者說後量子密碼加密將成爲未來的解決辦法。

環境隱形智能

環境隱形智能是通過低成本、小巧的智能標籤和傳感器實現。這些低功耗、無線設備(如低功耗藍牙)能夠從環境中收集射頻能量,實現自我驅動,具有幾乎無限的使用壽命。

低成本的特性將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如倉庫中數百萬商品的實時庫存盤點、食品運輸過程中實時追蹤路徑和溫度,減少運輸損耗。而且在每個物品上嵌入環境隱形智能標籤,將創造新的客戶互動方式。例如,優衣庫自動結賬系統正是利用智能標籤進行價格計算。

節能計算

節能計算是以更低的能耗實現更高效的計算,隨着AI對算力需求的增加,全球許多地區因數據中心擴展導致電力不足,難以平衡計算需求與電力供應。

節能計算不是一蹴而就,分爲短期、中期和長期策略:

短期策略:採用綠色能源,淘汰低能效硬件,優化計算資源利用率,例如將工作負載轉移到低碳排放的雲計算區域;

中期策略:通過更高效的編碼架構和算法提高能效比,並將計算任務遷移到專用的高效硬件上。

長期策略:光學計算、DNA存儲、陶瓷存儲、量子計算等技術也有望顯著降低能耗。這些技術雖處於早期階段,也在關注範圍之內。

混合計算

傳統計算的未來並非量子計算,而是混合型計算。混合計算結合了不同的計算、存儲和網絡技術,通過多種方法解決不同問題。它可以結合神經形態、量子計算、光計算以及生物和碳計算等技術,利用各自優勢和能力去解決不同問題。例如,光計算在複雜優化問題上具有優勢,量子計算則在藥物發現和材料科學中表現突出。

混合計算的願景是將這些計算範式融合,通過編排系統實現協同工作。這一過程面臨的挑戰是涉及許多新興技術,如神經形態計算和量子計算等。目前混合計算主要限於小規模的異構資源整合(如CPU和GPU),要在更大規模上實現協調,預計需要3至10年的發展時間。

空間計算

空間計算指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創建一個共享的框架,超越傳統屏幕顯示。這涉及到將物理世界中的人、地點和物體映射到數字空間中,典型技術包括AR/VR/XR,其中新型頭戴式顯示器,如蘋果的Vision Pro、Meta的Quest 3推動了這一趨勢的實際應用。

然而,空間計算仍面臨高成本、佩戴不舒適、續航和操作、缺乏殺手級應用、碎片化等諸多挑戰。

多功能機器人

多功能機器人是用於執行多種任務的機器人,核心特性是能夠在多個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尤其是在人形機器人中尤爲突出。

Gartner預測,到2030年,80%的人類將每天與智能機器人互動。實現商業化的關鍵在於機器人能否提供足夠的投資回報,如家庭中既能做飯又能洗碗、拖地等。目前,國內一些工業機器人價格已降至10萬元,預計五到十年內,家庭可購買10萬元的機器人來完成多項任務。

多功能機器人也帶來隱私和人際關係問題,尤其在家庭和辦公環境中。例如,機器人可能被視爲“電子同事”或“監控工具”。

神經增強

神經增強技術,即腦機接口,通過讀取和解碼大腦活動提高人類認知能力。它通過單向或雙向腦機接口等方法,用信號的方法反映大腦的思維活動。神經增強技術不僅能讀取大腦信息,還能將信息寫入大腦,增強其功能。當前,該領域正快速發展,例如馬斯克的Neuralink已獲得FDA批准進行人體植入實驗,並在2024年完成了首例手術。

神經增強技術有三個主要潛力:增強人類能力:提高記憶力、注意力等,幫助人類趕上AI發展步伐;創新營銷體系:通過植入芯片,直接通過大腦信號識別用戶偏好,爲營銷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提升性能和健康:增強人類神經能力,預防工業事故、老齡化及疲勞駕駛,延長大腦健康和壽命。

高挺談到,相比前幾年報告強調技術架構的變化,今年的顯著變化在於注重技術本身。過去幾年信息技術的突破程度較低,但從去年開始隨着AI技術持續迭代,進入到技術發展的加速期,所以今年的技術趨勢更爲“硬核”。

未來三年代理型AI、AI治理平臺、虛假信息安全會成爲發展最快的技術,多功能機器人雖然不會在短期內普及,但會是應用效果最明顯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