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沿線農田又見種稻 雲縣府盼中央覈定轉旱作物替代方案

雲林縣高鐵沿線前幾年有綠色廊道計劃鼓勵農民轉旱作,以減少抽地下水灌溉,但綠色廊道計劃前年已終止,農民因無補助誘因,又見種需水量高的作物。(周麗蘭攝)

去年雲林縣府首次與金門酒廠合作契作種植高梁,首推高鐵沿線農田,土庫鎮、元長鄉有農民試種,收成不錯。(周麗蘭攝)

爲減緩高鐵沿線雲林、彰化地區地層下陷速度,農委會2013年起推動黃金廊道計劃鼓勵農民轉旱作,以減抽地下水灌溉,該計劃於2020年結束,在無獎勵轉旱作誘因下,農民去年又恢復種一期水稻,雲林縣府盼農委會改以替代方案獎勵,維持防治地層下陷成果。

黃金廊道計劃是農委會在彰雲地區高鐵沿線兩側 1.5 公里區域推動的地層下陷防治計劃,輔導農民不種一期稻作,轉作大豆等省水作物,每公頃發給3到6萬元不等的契作獎勵金,有效降低高鐵沿線地層下限速率。

爲期8年的黃金廊道計劃前年(2020年)期滿終止補助,雲林縣府極力爭取中央再延長期限或改以替代方案銜接,可惜未獲覈定。

縣府表示,去年因只有「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劃」,對農民誘因不高,沿線二崙鄉、西螺鎮、土庫鎮、虎尾鎮、元長鄉、北港鎮都有農民恢復種一期稻作。

農業處指出,綠色廊道計劃終止後,縣府雖爭取延長未果,但以自有財源加碼補助綠色給付的作物高粱、大豆,其中大豆中央補助每公頃6萬元,雲林縣再加碼2萬元。

另外,與金門酒廠合作契作種植第二期高梁,中央補助公頃4.5萬元,縣府另加碼1萬元,還有綠色補貼5000元,每公頃總共補助6萬,土庫鎮、元長鄉有農民試種。

不過,老農耕作習慣不易改變,去年因無綠色廊道獎勵措施又有人恢復種水稻,推估原因是氣候較穩定、一期稻作產量比二期稻作高,但種植期間是枯水期,十分仰賴抽地下水灌溉。

農業處說,輔導農業生產節水是雲林縣地層下陷防治重點工作之一,爲維持歷年農業節水推動成果,以及提高轉旱作的誘因,今年已再提報「雲林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物措施」,盼明年可以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