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現金支付 2026年拚10兆元

金管會公佈新一期非現金支付目標,2026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要達80億筆,交易金額要達10兆元。圖/本報資料照片

四大非現金支付工具對非現金支付的貢獻

衝高「嗶經濟」。金管會9日公佈新一期非現金支付目標,即2026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要達80億筆,交易金額要達10兆元,等於全臺民衆平均每人每年要有340筆非現金支付的交易,非現金的年消費金額平均要達42.5萬元。

據金管會估算,2023年9月底臺灣非現金支付金額佔民間消費已達64%,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表示,要兼顧部分民衆喜歡現金交易的需求,非現金交易的終極目標不可能拉到100%,但希望可隨民間消費一起成長。

金管會2015年提出「電子化支付比率五年倍增計劃」,2021年改爲每三年成長的目標,設定筆數及金額。第一期從2021年到2023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要成長50%,即要達78億筆,金額則是6兆元,但中間遇到新冠疫情,民衆搭配大衆運輸「嗶」車資大量減少。

據銀行局統計,2023年11月底,非現金支付金額達6.66兆元,全年可達7.26兆元,年成長17.7%,超過目標的6兆元;但11月底交易筆數爲62.62億筆,全年可達68.32億筆,年成長25.17%,但與目標78億筆,達標率僅爲87.22%,即是捷運等儲值卡交易筆數大減造成。

林志吉表示,以2023年非現金支付金額7.26兆元,佔民間消費總金額11.3兆元的比重已達63.47%,比2019年的50.18%成長許多,足見民衆已將非現金支付工具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交通、購物、旅遊等消費上。

臺灣最終是否能達成全面「非現金社會」?林志吉表示,非現金支付佔民間消費總金額要達到100%是不可能,必須兼顧民衆有人就是喜歡用現金支付,如高齡者或預防網路或電力不穩時,正常民間消費不會被中斷,現金仍是有存在必要,但希望非現金支付可隨民間消費一起成長。

林志吉指出,2023年非現金交易筆數若可達78億筆、交易金額成長到6兆元,用全臺2,350萬人來看,每人每年非現金支付有330筆,幾乎每天要有一筆交易,每年平均有25萬元是以非現金工具支付;三年後希望增至每人平均每年340筆、42.5萬元是用非現金工具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