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吃低級的苦

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洗車工自己無車可開,銀行職員的戶頭只有2.02美元,醫學教科書女編輯十年的收入,也趕不上一個牙醫…這是美國普利策獎得主戴維·希普勒在《窮忙》一書中描寫的經典場景。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爲了生活終日忙碌,筋疲力盡,奮力掙扎,但他們獲得的收入依然沒辦法改善自身的生活,依然入不敷出,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他們越忙越窮,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這個羣體,就是大家常說的窮忙族。

窮忙族,英文稱之爲working poor,也被稱作薪貧族、在職貧窮,他們雖然擁有固定工作,但工資遠遠不足以支撐他們維持某種合理的生活品質,依然相對貧窮。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就曾是一個典型的窮忙族。爲此,他曾這樣無奈地抱怨:“我需要休息,讓我的大腦重新煥發活力,旅行能讓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須得有錢,爲了賺到錢,我必須要工作...我陷入到了一個惡性循環裡,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和巴爾扎克一樣,逃不出窮忙的“魔爪”,但和巴爾扎克缺乏創作靈感不同的是,我們很多人之所以一邊忙碌,一邊貧窮,是因爲我們更多地把自己淹沒在了沒有提升、沒有成長性的“忙碌”中,最終讓自己像轉輪中不停奔跑的倉鼠那樣,既逃不出去,也停不下來。

01

低級的苦

只會消耗一個人

《時代週刊》的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爲了研究底層人爲什麼會困在底層,曾3次深入美國底層,在6個城市扮過窮人,幹過餐廳服務員,做過清潔工和沃爾瑪銷售。她試圖不利用自己的學歷、背景和人脈,只靠身上帶的1000美元,一點點開始,實現底層人的躍遷和逆襲。

但骨感的現實,很快就給芭芭拉上了一課,底層的工作時薪很低,她要想多賺點錢,就必須幹兩份甚至更多的工作。但又因爲她做了太多的工作,讓自己勞累,以至於根本沒辦法、沒機會做更多的提升思考、爭取更高階的工作,以至於只能在“低薪-忙碌-低薪”的死循環中打轉。最後芭芭拉悲哀地感慨“在貧窮的世界裡,就如同物理學命題所講的一樣:起始點的條件決定了一切。”

另一個具有類似“社會實驗”性質的故事,發生在香港富豪田北辰身上。他曾在某真人秀節目中,試圖拋開自己的身份、資源,僅靠自己的一身本領學識,白手起家,但最終同樣以失敗告終。當他退出節目時,曾這樣描述他在底層生活的感受:“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完全沒什麼盼望,什麼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就是希望吃一頓好的… 對於他們(底層羣體),最重要的事情是下一頓吃什麼,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規劃人生、思考未來的發展?來來去去都在死衚衕!”

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有句名言:“整天工作的人,沒有時間賺錢。”這句聽上去似乎有點矛盾,但細品就會發現,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偏僻入裡。在很多人的概念中,馬不停蹄地幹活,披星戴月地奔波就是上進;搞得自己腰痠背痛、身心俱疲就是吃苦。當然,這也算吃苦,但不得不說,這只是低層次的苦,底層的窮人正因爲沒辦法擺脫這種苦,而沒機會沒條件像有錢人那樣吃一些思考上的苦、探索上的苦、突破上的苦,才和富人階層產生了難以跨越的人生鴻溝。

稻盛和夫說過:吃苦真正的本質,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芭芭拉和田北辰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那些不斷疊加的低級之苦,是不能給我們生活帶來真正改變的,即使他倆都是社會精英,一旦被那些低層次、低價值、重複性的勞力之苦所吞沒,也只能被消耗,而絕不可能逆襲。

02

吃苦真正的本質:

深度思考,行動閉環

1、深度思考,找到向上躍遷的機會

一位女企業家,準備重金聘請一位健身教練。她先後找來5位非常資深的教練面談。在交流時,這5位教練都侃侃而談,說自己如何經驗豐富,帶出多少學生,但他們給出的健身建議卻都非常雷同,大都是先減脂後塑形一類的套路。女企業家都不滿意,直到遇到第6位教練。這位教練和前面5位不同,他沒有在女企業家面前炫耀自己如何專業,而是問女企業家想擁有什麼的身材。女企業家報了一個女明星做參考對標。這位教練聽後,並沒有馬上給出自己的建議,而是約第二天再聊。

第二天見面的時候,教練對女企業家說:“我回去仔細研究了那位明星的身材,發現她並不只是瘦,她的身材非常立體,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線十分明顯,給人的直觀感受是非常緊緻,充滿曲線感和力量感。我分析了一下,如果要想擁有這樣的身材,我們要先進行有針對性的減脂訓練,還要完成以下四個關鍵肌羣的強化訓練…”

最後女企業家會請誰做自己的健身教練,不用說大家也能猜到。第6位教練爲什麼會勝出,關鍵就在於他沒有和前面5位教練那樣,把用過無數遍的話術和思考方式,重新在女企業家身上再用一遍。而是比他們更具深度思考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了更有針對性也更吸引人的解決方案,從而贏得別人沒有贏得的機會。

所謂深度思考,就是在面對問題時,能從根本原則和基本邏輯出發,並一步步接近問題本質的思考過程。這通常意味着要脫離以前的慣性思維,要能“跳出來”看問題、看自己,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邏輯。以上面的故事爲例,前5位教練在面對女企業家時,都沒有跳脫以前固有的思考模式,而是陷入了嚴重的路徑依賴,認爲之前有用的話術和套路,現在、以後也同樣管用,而不用再深入一步思考自己的客戶特點和需求,並據此制定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健身方案,這也是他們沒有打動女企業家的主要原因。

2、行動閉環,扭轉人生的關鍵

爲什麼要行動閉環?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說:“好習慣讓你實現‘較高層次的自我’的願望,而壞習慣是由‘較低層次的自我’控制的,阻礙前者的實現。”而行動閉環就是讓人受益終身、甚至可以實現人生逆襲的好習慣。

行動閉環與上面談的深度思考也有着密切聯繫,行動閉環能將思考的成果付諸實踐,並通過實踐來檢驗思考的正確性。換句話說,行動閉環是深度思考的必要環節,也是深度思考的最終目的。只有通過行動閉環,我們才能真正將思考的成果轉化爲現實。

曾經的熱播劇《縣委大院》中的林志爲,就是做事閉環的典型代表。對於領導安排的工作,他總是會第一時間承擔下來,而且不只是簡單地點頭接受,還會主動思考,結合實際情況給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一次領導讓小林寫一份很重要的發言稿,但他前後寫了好幾稿,都沒得到領導的認可,後來領導甚至直接把寫稿的事交給了另一個人幹。但小林並沒有放棄,而是結合領導的批評意見繼續寫了一稿,並在合適的時候,把這一稿交給領導,並以極低的姿態表示,自己寫的這一稿只是作爲“補充”。最終領導採用了他的最後一稿,並對他有了更好的看法。

平心而論,小林這樣的下屬,哪個領導、哪個老闆不想來一打?做事有這樣的閉環態度,想不被提拔重用都難。

03

深度思考的5個工具

1、系統思考

曾有記者在餐廳訪問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問他亞馬遜爲何會發展得這麼成功?貝佐斯隨手拿了一張餐巾紙,畫了一個循環圖,並加以解釋,當用戶數量越來越多時,賣家數量也會跟着越來越多,因此可供選擇的商品就會越來越多,客戶的體驗也會跟着變好,用戶流量自然就會越來越多。這張餐巾紙後來被稱爲“貝佐斯的餐巾紙”,它上面的循環圖,本質上就是系統性思考的反映。亞馬遜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飛速發展的。

學會用系統性思維觀察問題,就不會只在乎問題本身,而會更在意探究問題背後存在的系統。只有優化了整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很多人卻做不到這一點,容易被問題的表象所欺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樣雖然會讓自己看上去很忙碌,很勤奮,但觸及的都是表層工作,價值和意義並不大。只有擁有系統性思考的能力,纔會把事情做到點上,讓自己事半功倍,讓別人高看一眼。

2、模型思考

查理·芒格曾說:“要想獲得普世智慧,80~90個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思維模型是思考的框架化、抽象化,它能讓看似複雜的情況得以簡化,幫助我們更輕鬆地推演解決方案。

很多商業大佬都有自己慣用的思考模型,比如,“第一性原則”就是馬斯克常用的化繁爲簡的思考模型。最著名的就是他的SpaceX公司,利用這一思考模型造火箭的例子。公司團隊回顧了過去幾十年火箭的發展和改進,從頭開始重新審視太空飛行,從最基礎的工程原理分析,尋找建造火箭最有效率又成本最低的方式,最終他們造出了世界上最高效的火箭。

3、終局思考

巴菲特有句投資名言:“你應該選擇投資一些連笨蛋都會經營的企業,因爲總有一天這些企業會落入笨蛋的手中。”這句話的背後,反映的正是終局思維。當我們在制定或執行一些比較複雜或時間週期比較長的計劃時,常常做着做着就跑偏了,忘記自己當初什麼要做這件事,而終局思維就是讓我們在做這樣的事時,要經常review一下當初的目標或目的,“以終爲始”,從未來的視角審視現在,不斷校正當下的行爲和進程。

馬雲當年選擇雲計算作爲阿里的核心方向之一,就是“終局思考”的典範。要知道當時的行業大佬們幾乎沒人認同馬雲,雖然大家都認爲雲計算屬於未來,但並沒有看到當時的中國市場對雲計算有多大的需求。但馬雲卻認爲,既然大家都不否認雲計算在未來的重要性,那爲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做呢?而這種思考,也讓阿里的雲計算享盡先發優勢,同時成爲阿里的一個新的業務增長極。

4、逆向思考

孫子陪爺爺散步,不遠處有一美女,孫子忍不住多看幾眼。爺爺問孫子想不想要美女的電話,他可以幫忙。說完轉身向美女走去。幾分鐘後孫子電話響了,裡面傳來一個甜美的聲音:你是XXX嗎?你爺爺迷路了…

想得到美女的電話,如果主動管她要有難度,那麼還可以想辦法讓她打過來,這就是逆向思考。以前的工廠是人圍着機器轉,工人們累死累活效率還很低。後來改變了工序,讓機器圍着人轉,形成了所謂的“流水線”,不僅工人不那麼累了,生產效率也大大提升。這同樣是逆向思維。

逆向思考在實際工作中也非常有用。做銷售的可以用逆襲思維問自己,“我什麼時候打電話,會讓客戶反感”,做管理的可以問自己,“一個讓人煩的領導,每天會做哪些事?” 換個角度和方向思考,也許你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

5、灰度思考

任正非說過:“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

現實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像我們的太極圖,黑中帶白,白裡有黑,黑白勾聯,我們必須適應並學會在灰色中尋找光明的出口。灰度思考可以讓我們更包容,以更開放的心態認知我們的工作、計劃和周圍的人和事。不追求完美,不過度苛責,並能時刻做好迎接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

04

行動閉環的3個方法

1、雙目標清單

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請巴菲特幫自己規劃未來,巴菲特先讓他寫下職業生涯最重要的25個目標。接着,巴菲特又讓他圈出他認爲最重要的5個。這時飛行員發現有了兩個清單:一個是他認爲自己職業生涯最重要的5個目標,另一個是另外20個他覺得比較重要的目標。

飛行員好像醒悟了,告訴巴菲特:我會馬上開始着手實現這5個目標,另外20個我會找時間慢慢做。巴菲特聽完搖搖頭:不,你搞錯了。那些你沒有圈出來的目標,你不需要找時間慢慢去做,而是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不去花任何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這就是著名的巴菲特“雙目標清單”。

凡事有輕重緩急,我們在面對繁雜的待辦事項時,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5個目標”,並極致專注,把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放在這些目標上,而不要在另外“20個目標”上消耗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什麼都想要,有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亞聖孟子說的“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值得我們細品。

2、刻意練習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德雷福斯兄弟提出了描述“成長進階”的德雷福斯模型。模型由下至上分成:新手、高級新手、勝任者、精通者、專家五個等級。其中新手屬於小白、學徒,需要一本指導手冊,靠別人的指令工作;高級新手,已經是小工,有一定經驗,能夠跟着做點事情,並有了一些模塊庫;勝任者,屬於師傅級別,能夠獨立做事,擁有比較多的經驗和技巧;精通者,能夠提煉一般性的指導方法,對於所處的技術領域具有全局思維,能夠整體系統的解決問題;專家,則能夠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面對問題時能依靠直覺形成解決方案。

對一般打工人來說,要想實現5種級別的進階和跨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目標、有計劃、有反饋的高強度訓練方法,通過刻意練習,不斷突破現狀,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技能,使自己不斷從既有的舒適區走出來,獲得進階和成長。

3、做事閉環,快速迭代

無印良品在第三任社長鬆井忠三,曾在《無印良品筆記》中說過:“面對一堆棘手的問題,想找到重要的任務並不容易,而我主要運用 PDCA 循環法,抓住並解決主要問題…”當遇到棘手且複雜的多層次問題時,PDCA循環法不僅對大佬有用,對我們普通的打工人也同樣大有助益。

PDCA 分爲Plan(計劃), Do(執行),Check ( 檢查) 和Act( 處理)四個部分,通過“計劃—實施—檢查—改進”四個環節,完成工作流程和效果的優化及迭代,是一套被廣泛應用且證實有效的科學管理手段和工作程序。PDCA 的四個過程, 並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的,而是要周而復始、呈階梯上升式的往復循環。而且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優化,都會有豐富的流程方法論和有效工具做支撐,久之就能幫助我們實現指數級提升和成長。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說過:“通過避免重複的愚蠢,你會在生活中走得更遠,而不是通過努力獲得最大的智慧。”那麼,避免吃低級且重複的苦,是不是同樣也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走得更遠呢?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