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排撥嚴峻 應建立控管機制
依銀行公會九月十日公佈的「銀行購置住宅貸款資訊彙總表」資料顯示,三十五家銀行中,雖然大多數銀行都有可承做「購置住宅貸款」的額度,但觀察備註資料內發現,即便銀行還有房貸額度,也優先留給無自用住宅客戶申請,且許多銀行都要排隊等待撥款,部分甚至要排隊到明年一月。有的銀行對「無自用住宅」之定義,系以借款人名下無不動產(依國稅局之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判斷),且聯徵確認無不動產擔保貸款,該規定可說是最嚴格的限制,而非名下雖有不動產,但只要銀行原本沒有貸款即可適用優惠專案。
近期,銀行的住宅貸款政策及實際情況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央銀行接連密集發佈新聞稿。首先於八月二十一日公佈「分別邀請三十四家本國銀行來行座談,請其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共同改善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復於同月二十二日發佈「有關本行籲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之補充說明」;再於同月二十七日發佈「近期民衆申請房貸困難,並非本行籲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所致」;最後,又於九月二日發佈「本行邀請銀行座談,敦促銀行妥善協處民衆申請房貸困難案件」。由甫公佈的「銀行購置住宅貸款資訊彙總表」,不難發現房貸排撥窘境確實存在且嚴峻。
截至今年七月底,臺灣全部銀行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已達卅七點四%,接近歷史高點。這一增長速度引發了監管機構的擔憂;而銀行在進行風險調控的同時,卻出現了民衆房貸申請困難的情況。雖銀行的資金流動性並非固定,依主管機關公告,實際上仍有大量的貸款額度可供使用,但因爲資金的動態流動,導致民衆在申請房貸時面臨困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主管機關的政策調整顯得尤爲重要,面對房貸市場的挑戰,銀行和監管機構必須採取更爲靈活和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透過建立住宅貸款流量的控管機制,並對房貸資料進行細分,將有助於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並減少民衆在申請房貸過程中的困難。這不僅是對當前市場狀況的迴應,也是未來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