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線上生態創新,工行深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丨一線調研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希 張欣 北京報道
伴隨着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銀行高質量發展也同步加速推進。服務下沉、體驗提升,需要銀行全渠道的經營能力;經濟換擋、息差收窄,需要差異化的競爭能力;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創新,需要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自2000年手機銀行業務誕生伊始,銀行業對數字化發展的探索與時俱進。經過二十餘年發展,以手機銀行爲代表的銀行數字化發展“窗口”已不僅僅侷限於小小的終端形態。在我國積極探索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銀行業紛紛向線上、向數據、向創新要生產力。
也是在線上生態創新實踐中,銀行業催生出了經營新範式、釋放了數據新價值、打造出智能新引擎,培育發展出銀行自身的新質生產力。
8月30日,工行披露了2024半年度報告。報告內容顯示,截至6月末,工行個人手機銀行客戶規模與活躍度保持同業第一。工行表示,該行更加關注經營價值貢獻和業務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順應客戶線上化、數字化趨勢,將手機銀行打造成爲客戶日常服務主陣地。
記者調研瞭解到,事實上,工行近年來通過“數字工行”建設,發力線上全景生態,數字化業務量佔比超過99%,手機銀行客戶突破5.5億戶,超過了個人客戶總量的75%。工行以發力線上生態創新爲着力點,探索深化手機銀行平臺經營之道。
平臺經營:如何下好“一盤棋”?
衆所周知,於商業銀行而言,線上經營與線下經營存在明顯差異。互聯網平臺沒有地域、科層概念,而銀行施行總分行制,以線下網點爲依託,以地域管理爲基礎。對比來看,手機銀行雖誕生於傳統銀行,但同樣具備“一點接入、輻射全局”的互聯網平臺屬性。
一方面,手機銀行聚合了客戶、產品、場景等經營要素,網點、人員、合作方等經營主體,在線上編織出了一張包圍客戶的服務網絡。另一方面,手機銀行自身既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平臺網絡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當下,手機銀行從渠道向平臺、從做MAU向做AUM轉型已然成爲銀行業共識,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擺脫線下路徑依賴,走出一條線上平臺化經營的新路徑。那麼,該如何最大化激發平臺經營潛能?工行的答案是,下好線上生態這“一盤棋”。
首先,築好平臺之“基”。工行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該行以手機銀行爲核心,線上線下、行內行外任一觸點向手機銀行集中引流,打造全行大“公域”;再通過手機銀行專版、專區、專屬服務承接轉化,打造各方經營的小“私域”;進而通過全產品、全流程線上化,達成流量變現閉環,形成了一條客戶流量聚集、轉化、變現的平臺經營通路。
其次,落好產品之“子”。具體而言,工行手機銀行沿着客戶旅程部署產品和服務,從單一產品向組合產品,從自有產品向開放產品,從客戶自助式向旅程陪伴式升級,打通斷點堵點,暢通服務旅程。再次,布好營銷之“局”。橫向上覆蓋全客戶、全渠道、全生命週期,縱向上分層、分類、分級精準營銷,用玩法創新提升對客吸引力,陪伴客戶從新客到活躍客戶,到成熟客戶再到價值客戶的轉化升級。
最後,形成生態之“勢”。這具體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推動開放化走出去,實施“數字金融夥伴”行動,與海量客戶形成密切而穩定的生態鏈接,將金融廣泛融入生產生活,無處不在、觸手可及;另一方面精選場景引進來,攜手合作方共建場景,以流量促銷量、以銷量促價值,不斷拓展經營的生態縱深。
據介紹,目前工行手機銀行已建立起標準版通用公域,10+個專版專區、30+家分行主頁、1000+場景號與小程序、1.6萬雲網點、2.8萬雲工作室等組成的個性私域,3000+項產品服務覆蓋全量個人業務,達到了業界最廣泛、最全面;“數字金融夥伴”合作方平臺超過5.6萬家。從交易規模到價值貢獻,從私域經營到公域獲客,從業務線上化到“手機上辦銀行”,平臺經營日益成爲工行新的增長極。
數據“知客”:怎樣釋放新價值?
平臺經營,“知客”爲先,關鍵是“用數”。要用好數據,這就要求銀行織密與平臺相映射的數據網絡,用數據洞察知悉客戶,讓數據成爲平臺經營的大腦、中樞和眼睛。
事實上,回顧來看,我國銀行業歷經銀行信息化、信息化銀行等多個階段,數據始終是基礎要素和戰略資源。過去,信息化解決的是系統建設問題,如今,數字化要讓數據要素運用進一步進階與升級,解決好數據驅動等深層次問題。
前述業務負責人介紹,在國有大型銀行中,工行首家探索並建立起數字化運營總體佈局,一切經營以數據爲起點,將數據賦能貫穿到從決策、實施、跟蹤再到覆盤的平臺經營全鏈條各環節,不斷接近“在合適的時機、將合適的服務,推送給合適的客戶”;管理以數據爲血脈,與人員、網點、技術等全生產要素組合融合,釋放乘數、倍增效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在具體實踐中,這又包含了“用數洞察、用數制導、用數武裝”三個層次。
一是“用數洞察”。工行在手機銀行等線上平臺廣佈埋點和運營位,月沉澱客戶行爲數據達到了數百億條的龐大量級,形成數千個客戶標籤,實現對客戶的精準洞察,形成精準的分層分類運營維護策略。
二是“用數制導”。面向全量客戶,匯聚手機銀行、企微、小程序、智能外呼、短信外撥等全域渠道,形成全域觸達、全渠道協同、全生態交叉引流體系。在這其中,工行用數串聯旅程斷點,通過平臺規模化布放、智能外呼等批量化觸達、人工服務等精準化跟進,多層次運營層層遞進;用數貫通線上線下,線上向線下精確導流,高意向客戶、高值交易等客戶經理跟進互動,全方位、立體式提升用數效能與服務體驗。
三是“用數武裝”。據介紹,工行建立了“知客”企業級數字化運營平臺,匯聚從流量到客戶、從內容到活動、從產品到數據的全方位運營能力,支撐起總部到基層運營的龐大體系;將數字化運營能力下沉到基層一線,數據武裝到基層、到員工,真正成爲新工具和新利器。
經過往復的探索試錯、迭代試新,一整套數字化運營打法逐步成型。從成果來看,數字化運營讓工行客戶服務得以下沉至體量龐大的長尾客戶、縣域鄉村,長尾客戶AUM增量貢獻佔比達到80%;同時,還讓網點從“坐商”到“行商”到“網商”,線上線下一體經營,客戶經理作戰半徑得到大幅延伸,數據、網點、人員、技術等全要素融合的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探索煥新“核動力”
人工智能時代漸行漸近。新技術的突破、新業態的涌現、新應用的拓展,已經成爲銀行告別傳統規模驅動、邁向全面創新驅動的重要動力來源。以工行爲代表的科技強行,也在逐步釋放發展紅利。
一是底層硬核煥新。據介紹,工行已率先建成千億級金融行業大模型,加速科技、數據、業務全面深入融合,形成智能中樞、知識檢索等五大應用範式,爲大模型在金融行業的規模化應用探路。
二是加速智能化應用進程,讓客戶有感、服務有感。以手機銀行爲例,從計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認知智能,該行的智能服務不僅覆蓋了客戶常用功能,還推動了深層次應用,智慧大腦產品推薦、資訊與活動個性化推薦、基於位置的服務推薦、基於客羣的在線服務推薦等。
三是人工智能輔助人、賦能人、釋放人,讓員工有感、基層有感。人工智能不僅成爲員工的生產力工具,還越來越成爲“新員工”本身。據介紹,目前工行95588遠程銀行中心強化智能服務發展,60%以上的客服電話已實現智能機器人應答。同時,該行於同業首家落地大模型遠程智慧服務應用,釋放出來的員工充實到服務和運營當中,孕育出遠程辦、同屏輔導等遠程“屏對屏”新模式。此外,工行的“數字員工”家族年服務客戶已近10億人次。
在工行看來,智能化的意義不僅在於技術應用本身,更在於促進供給與需求的高效精準對接。在智能化的“加持”下,工行以手機銀行爲載體,不斷迭代升級數字金融平臺和產品,以多層次的金融供給滿足客戶多元化、差異性需求,實現客戶服務價值與銀行經營價值的“雙贏”,在這場面向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與先機。在實現經營穩健發展的同時,更好地重塑初心本源,豐富拓展“您身邊的銀行、可信賴的銀行”的時代內涵與外延,擦亮人民金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