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單頻出 理財監管加碼
北京商報訊(記者 李海顏)開年以來,理財業務罰單頻現。6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按照罰單披露日期計算,今年以來已有10餘家銀行及分支機構、理財公司因涉及理財業務違規問題被監管處罰,主要涉及理財資金來源、用途違規,理財披露、投向不合規,銷售不規範等。
以渝農商理財爲例,該理財公司因存在全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隻證券市值超過該證券市值的30%,理財產品宣傳推介材料審查不到位,被處以110萬元罰款。
不久前,平安銀行則因違規向理財產品提供融資、虛構風險緩釋品、未計提風險加權資產,代客理財資金用於本行自營業務,理財產品相互交易,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合規,理財投資“名股實債”類資產未計入非標債權類資產投資統計,結構性存款業務實質是“假結構”等多項問題,被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合計6723.98萬元。其中,總行6073.98萬元,分支機構650萬元。
除渝農商理財、平安銀行之外,年內還有工商銀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行、郵儲銀行滿洲裡市海關路營業所、中信銀行鹽城分行、浦發銀行烏魯木齊分行、浙商銀行泰州分行、台州銀行、漢口銀行、杭州銀行、烏魯木齊銀行、浙江海鹽農商行等多家銀行及分支機構因理財業務違規受處。
“近年來,理財業務頻頻被監管處罰的原因主要是違規操作或未按合同約定執行,然後就是信息披露、銷售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爲。”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理財業務資金來源、用途、投向涉及到業務合規,同時也涉及到很大的利益,部分機構爲了儘快完成業務,對資金來源不做審覈或放鬆審覈,不按約定用途使用、挪用資金、規避監管,而上述問題出現的同時往往信息披露問題也會伴隨其中。
自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理財產品全面邁入淨值化時期後,監管對理財業務的違規行爲就加大了懲處力度。
針對理財業務發展進程中存在的違規行爲,近期頻頻傳出監管新政策的消息。近日,上海金融監管局向轄內信託公司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託公司與理財公司合作業務合規管理的通知》,要求機構規範理財產品調節產品收益、不當交易風險資產、違規投資、不當估值等行爲。
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監管對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也將下發文件;此外,據媒體報道,監管近日對未成立理財公司的銀行理財業務風險作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關城商行與農商行在2026年末將存量理財業務全部清理完畢。
“近年來,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強化的趨勢明顯,且專業化持續提升,更加強調系統化‘一盤棋’統籌管理,不斷壓縮制度套利空間,監管工作日趨細化,對具體的業務違規細節把握充分,且對以往的違規事項的回溯與糾偏。”廖鶴凱認爲,處罰是手段,相關文件的下發目的還是規範理財業務運營,及時查漏補缺,避免出現行業風險,嚴防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26.8萬億元。其中理財公司存續規模最大,爲22.47萬億元,佔全市場的比例達到83.85%。
對於後續理財業務監管趨勢及如何合規發展等問題,廖鶴凱指出,近年來,監管處罰的目的是規範理財業務運營,近期傳出的相關文件主要還是爲了彌補之前的監管漏洞,把潛在的風險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並有意識地全面排查相關具體涉及業務的情況,爲後續整改糾偏作了詳細的安排。銀行、理財公司應及時查漏補缺,避免出現行業風險,嚴防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理財業務嚴格按照監管指引、業務流程、合同約定執行,合規就不是問題。
知名經濟學者盤和林認爲,後續監管會更加嚴格,將加大理財業務的監管及處罰力度。與此同時,或也會考慮建立金融消費者保障機制,例如打通信息披露和消費者投訴渠道、完善理財公司對投資人的連帶賠償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