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 實現無管人生
聯合報報導「健保給付鼻胃管移除對象有望放寬」,對改善鼻胃管民衆的生活品質絕對是有正面的影響,然而國人放置鼻胃管的比率甚高,是照護的因素?是醫療的問題?抑或是政策的影響?筆者從事急性醫療到長期照顧卅餘年,看到許多可以不用放置、不應放置、不知爲何放置鼻胃管的民衆及家屬的無奈與無望,因此更應重視鼻胃管放置、照顧及移除的問題。
首先是急性醫療、居家照護及長照機構照護需要無縫接軌。許多病人因突發狀況就醫,在急診或住院時,經醫療評估被放置鼻胃管;但在出院前,醫護人員並未重新評估是否有繼續放置鼻胃管的需要,於是出院後就帶着鼻胃管返家,家屬也不知是否可以移除鼻胃管,就成爲長期放置鼻胃管的狀況。
有長照機構住民在出院前,家屬請醫護人員評估鼻胃管是否可以移除,但醫護人員告知家屬鼻胃管可以帶回機構,機構的護理人員會幫忙訓練移除,因此個案家屬就開始面對無望及無奈的鼻胃管照顧問題。然而,在出院前進行移除鼻胃管評估與訓練是最佳的時機,亦是出院準備服務發揮最好的時刻,不僅在出院前有機會就可將鼻胃管移除,更可減少居家護理鼻胃管收案的人數,提高個案生活品質及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照顧風險。
其次是推廣吞嚥訓練技巧及軟質餐食製作的訓練。不論是居家照護或是機構照顧,協助由口餵食所花的時間會比灌食長,複雜度也高。曾有家屬協助長輩吃一罐五十毫升的燕窩,花了一個小時卻只吃了卅毫升,即便努力想維持個案的吞嚥能力,但因餵食時間過長及進食的營養及熱量不足,最後也無奈被放置鼻胃管維持進食量。
近年來衛福部在長照機構進行品質提升計劃,提升個案自我照顧能力,長照機構針對鼻胃管放置的個案進行移除管路計劃,已有及早移除鼻胃管的契機及成效。但在鼻胃管移除前需要跨專業的介入,如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鼻胃管移除評估、語言治療師的發音及吞嚥訓練指導;營養師製作容易咀嚼吞嚥的軟質食材,並設計讓吞嚥困難個案仍能享受與一般人同吃的食物,如滷肉、炸雞排、糉子、月餅等塑型食物,提升吞嚥訓練的成效及移除鼻胃管的成功機率。但這些資源及照顧技巧卻是一般民衆陌生的,因此吞嚥訓練技巧及製作適合吞嚥的軟質塑型餐,是有必要對民衆指導及推廣。
第三是政策的制定推動管路的移除。在長照2.0政策推行前,部分家屬拒絕長照機構協助個案將鼻胃管移除,主要原因是移除鼻胃管後就沒有補助費用了。爲提升長期放置鼻胃管民衆的生活品質,政府積極宣導長期放置鼻胃管改以胃造瘻口(PEG)的推廣,但是成效不彰,主因過去老人福利機構收案對象,不可收置有造瘻口的個案,因此執行的意願就降低,而上述的問題都因政策及法規的修訂而解決。
「健保將放寬給付鼻胃管移除對象」絕對是達成早期移除鼻胃管有利的政策,期待在推行相關政策時,亦能考量上述現況的問題。急性醫療與社區長期照顧合作,相信「無管人生」的夢想必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