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獨斷性正義」大聲說不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疫情延燒,觸目所及都是相關消息,但話雖如此,生活還得照過,而在抗疫旗幟下,真正弱勢者能否被主流社會關注到,也正檢驗着我們的道德水平以及制度的正當性。
談制度,臺灣人常有很「自然」的優越感,總自詡是華人世界中第一個建立起西方民主制度的地方,這種優越感伴隨着這些年迅速壟斷社會正當性的獨派思想,更使許多人認定自己永遠站在正義的高點,所擁有的,是不必也不容許檢驗的「先驗性」價值,因此可以任意俯視與自己不同意見者。然而,以爲自己所擁有的是「先驗性」價值,就讓人怠惰于思考,既無視於客觀環境的變化,更以「獨斷性正義」妖魔化不同意見者,其結果就使臺灣一步步走入死衚衕中。
在大,兩岸之間是如此。30多年來,大陸的變化何只驚天動地,更是改變全球的最大動能,但這些人總自居於「先驗性正義」的一方,鐵板一塊地看待兩岸關係,最後就讓臺灣機會盡失。在小,臺灣自己的發展也如此。「獨斷性正義」排斥瞭解決問題的可能機制,許多事只能進退維谷。
就拿電力來說吧!在這些高舉「獨斷性正義」的人眼中,電力的開發,只有正義的反核與邪惡的擁核兩者,要如何選擇並不須思考,只要對邪惡者鳴鼓攻之即可。然而,這種義正辭嚴的說法其實是悖離事實的。
不錯,在一些人心中,反核的確是一種正義的信仰,這些人強調意識形態的純粹性,稱之爲反核者自然適當,但擁核者呢?嚴格說,除開極少數的個人,臺灣社會根本沒有所謂的擁核者。擁核,意指你認爲核能是最好或唯一的選擇。但無論哪種,在臺灣基本都不存在。
反核者眼中邪惡的擁核者,其實只是在能源的開發與配置上不「先驗地」將核能妖魔化而已。在這裡,不要說大家肯定綠電是乾淨的能源,對核能該有的比重,彼此也有着大不相同的想像。
這想像來自於對不同條件的考量:綠電所佔的最大比可以到多大?它的穩定性如何?碳中和是世界趨勢,臺灣不做,目前固以健康來換,未來因應國際壓力所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原有核電廠的除役時間與電力需求的增長又將如何?而儘管在此的想像各有不同,彼此卻都有一定的客觀數據支撐,也都應對着電力需求、國安考量、環境生態、國民健康等現實環境的變化。
對這些不同想像者而言,核能是臺灣現實中不能不有的選擇,否則就得面對付不起的代價。正因核能是選項,不只佔比多少大家會有不同意見,對核能可能產生的危險,也都放在選項的考量範圍內。如此,相較於反核者毫無妥協的反核,對他們這種「條件設定」下的核能選擇,你又怎能就稱他們爲「擁核者」呢?
正如此,反核/擁核其實是個假議題,真正的議題只有絕對反核與有條件接受核能兩者。反核是沒商量餘地的,是自居「先驗性價值」而無視外在環境的;而有條件接受核能者,則一樣可以有條件地不用核能。兩者相比,哪種人更考量到社會的總體需要也就不言可喻。
擁核/反核是個假議題,但在臺灣爲什麼能大行其道,一個當然是在歷史進程中一度讓反核有了極高的正當性;另一個則是在過了這階段後,反核已成爲一種「獨斷性正義」,容不得其他意見;而將其他人形塑成對立面,更可以讓怠惰于思考的自己依舊理直氣壯。
其實,不只反核,民進黨口中的一些進步價值,一樣充滿着「獨斷性正義」,並以這種先驗性、排他性的價值灌輸民衆,讓臺灣走向民粹理盲,疫情惡化下,也依然能粗暴、無遮掩且荒腔走板地演出。正如此,臺灣未來若要走出一條生路,就得看有多少人能對這種「獨斷性正義」大聲說不。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