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舟 加拿大的“全地形工具”

獨木舟被加拿大人譽爲民族象徵,它是如今被稱作“第一民族”的加拿大印第安原住民曾經普遍使用的生產生活工具。這些獨木舟用整段大樹的樹幹挖空製成,可以用於平靜、開闊水面的漁獵運輸,也可上溯湍急、狹窄的高山河流,穿越險象環生的淺灘峽谷,深入人跡罕至、交通不便的地方。加拿大地處高緯度,境內遍佈高山險谷、密林荒原,獨木舟這種“全地形工具”(如圖),自然也顯得格外重要。

各地獨木舟有差異

正因爲獨木舟是特別適合加拿大的原始交通工具,因此不論是險峻的河流峽灣、密佈的河湖,還是山海相連的大西洋沿岸,當地原住民部落大多使用獨木舟,普遍應用在生產、生活當中。

加拿大獨木舟有其共性船身必定是整根樹幹掏空,製成頭尾一模一樣的形狀,以便於在激流、峽谷中隨時逆行;製作工藝中必然包括樹幹挖空後注入熱水和燒得滾燙石頭的步驟,目的是讓樹幹軟化,便於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狀。

但各地地形地貌不同,獨木舟的材質、大小還是有差異的。東北部和北方哈德遜灣一帶,獨木舟既要在寬闊平緩的河面上行駛,又要在沿海使用,因此做得比較大,一般使用樺木建造,最大的獨木舟可以載運足足兩噸的貨物。18世紀初英國探險家丘吉爾正是依靠這種大型獨木舟,才得以在陸路不通的哈德遜灣沿岸、如今曼尼托巴省的丘吉爾城建立毛皮交易據點,隨之而來的蘇格蘭人也才得以在東方的湖畔、如今安大略省的威廉堡建立龐大的毛皮貿易中轉站。如今在威廉堡號稱“加拿大活歷史”的歷史公園中,遊客們可以現場領略原住民手工製造獨木舟的場景。

爲獨木舟設博物館

東南部聖勞倫斯河流域當年河面開闊但水流湍急,有多處不便航行的激流、淺灘、瀑布和急彎,這就需要獨木舟堅固輕巧,當地原住民部落用柏木雲杉、樺木和樹脂製造出船身小巧船體平滑、首尾微翹的獨木舟。這種獨木舟適應性強,“魁北克省之父”、法國探險家尚普蘭正是依靠這種獨木舟,才得以克服聖勞倫斯河上著名的“拉欣激流”,抵達聖勞倫斯河上游地區的。爲此他曾在1603年寫道:“唯有獨木舟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大河小溪,到達所想到達的各地。”

即便在鐵路、公路和大型輪船興起的19世紀,甚至20世紀,獨木舟也在廣闊的加拿大內陸佔據重要地位。1850年起在安大略省彼得堡興起的大規模獨木舟製造業,直到1930年前後仍然十分繁盛,全加拿大造船人口中25%是彼得堡的獨木舟製造者。如今時過境遷,獨木舟已不再是主力運輸工具,當初聚集在這裡的造船力量,後來據說大多轉入遊艇製造領域,但彼得堡仍是加拿大唯一的獨木舟博物館所在地,吸引了衆多獨木舟愛好者

西部太平洋沿岸多激流峽灣,許多地方甚至要人拉肩扛,避開不能划行的水域,加上更多用於捕魚,而沒有太多運輸需要,因此這裡的獨木舟多用香柏木製作,且船身更小,一些獨木舟的船底是圓的,而不是平的,這樣在遭遇激流時更容易保持平衡

“比加拿大國家更久遠歷史”的代名詞

如今在全加拿大,“獨木舟文化”都被各地“第一民族”部落當成自身傳統的象徵,也被加拿大各地政府和文化圈人士視作“比加拿大國家更久遠歷史”的代名詞,獨木舟被陳列溫哥華等地國際機場的到達或出發大廳中最醒目的位置,出現在溫哥華冬奧會開幕式現場,也出現在上海世博會的加拿大展廳

但有趣的是,由於大多數“第一民族”部落如今已不再製作“100%原汁原味”的獨木舟,因此如今加拿大各地陳列的獨木舟大多是威廉堡人制作的,也正因爲如此,歷史上風格迥異的各地獨木舟,到如今越來越顯得“撞臉”了。

現在在加拿大各地,獨木舟仍然十分風行,不論城市裡的公園湖沼,還是人跡罕至的山谷溪流,都不時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只是許多獨木舟從材質到樣式都不再那麼“古樸”,甚至也未必真的是用“獨木”製作,只是還被習慣性地叫這個名字罷了。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迴歸傳統,發現木製獨木舟的好處:工藝性強、有傳統和歷史感、輕便。尤其是傳統的製作過程,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加拿大皇家鑄幣局爲了慶祝建國150週年,打造了紀念性流通硬幣,其中2加元硬幣的圖案主題是“精神之舞”,畫面北極光下兩個人劃獨木舟。作者稱這組畫面象徵着加拿大古老而生生不息的本土精神,並得到廣泛認同。這枚“精神之舞”的誕生,充分表明了小小獨木舟在加拿大人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