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麪粉袋內褲穿出「臺灣代工DNA」 美援時期重振經濟全靠他

記者曾俊豪臺北報導

公共電視歷史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第二集「臺灣製造的美援時期」將於3月2日晚間10時至11時首播,《ETotday新聞雲》獨家取得紀錄片畫面。本集聚焦戰後,國民政府如何利用美援,快速復甦臺灣經濟,奠定現代化工業基礎,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當時的經濟部長、身兼美援會副主委尹仲容

兩次大戰的摧殘讓世界各國疲憊不堪,美國爲了穩住世界霸主的地位,在戰後投入大量美援,協助歐亞非各國復甦經濟,防堵共產勢力滲透。1950年韓戰爆發後,位於第一島鏈的臺灣一躍成爲美國對抗共產主義堡壘長達15年、14.8億美金的經濟援助便是臺灣戰後脫離貧困 ,發展工業的救命金。

▲▼時任經濟部長尹仲容(上圖右)是美援時期臺灣經濟的重要推手。(圖/公視授權使用,請勿翻攝)

紀錄片中提到,當時的臺灣可謂百廢待舉,農業、工業、經濟與商業都相當凋敝,甫遷臺的國民政府有太多事情要做。史丹佛大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指出,「時任經濟部長尹仲容恰好是這麼一個人,他看到了問題他就去解決,別人不敢做他去做。」

對當時的臺灣來說,美援物資要如何整合、有效利用是最大課題,尹仲容當時就用美援進口原料,垂直整合扶植臺灣產業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瞿宛舉例,尹仲容用美援進口棉花扶植臺灣自己的棉紗紡紗廠以及織布廠,「從頭做一個垂直整合的扶植,而不是就只做織布廠、只做成衣廠,只有臺灣跟南韓是這樣子。」

▲▼美國透過「美援計劃」協助各國重建經濟,遏止共產主義擴張。(圖/公視授權使用,請勿翻攝)

爲了讓資源有效利用,1950年代的美國還出資成立美援運用委員會數度派遣經濟顧問團來臺指導,這些經過美援時期培訓專業技術官員,也成爲後來締造臺灣經濟奇蹟的政策執行者。背後主要原因在於,時任正副總統蔣中正陳誠並不熟悉經濟事務,必須拔擢專業人才

紀錄片指出,當時的財經官僚也都在美援會身兼美援一職,像是主委嚴家淦、副主委尹仲容、秘書長李國鼎都是,而他們也深知美援是雙面刃,十分小心自持。

▲▼公視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本集聚焦美援時期的臺灣。(圖/公視授權使用,請勿翻攝)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表示,尹仲容是國民政府財經領導裡面最先換腦袋的人,「爲了把商品賣出去,匯率固定爲1比40,以便宜的價格打進國際市場,臺灣從此走向出口導向階段。」

事實上,現在年輕一代對美援時期的印象,可能只有長輩調侃的「麪粉袋內褲」、「中美合作大內褲」等,鮮少有人瞭解當時的財經官員付出的努力。本集紀錄片便以此爲出發點,描述1951年到1965年的美援時期,除了物資建設,更爲臺灣政府帶來計劃管理方法,奠定臺灣建設基礎,種下臺灣製造的「代工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