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了,還好我們還有書 | 十月書選
轉眼間又到了一年年底的時刻,天氣也逐漸變得蕭瑟。在一年所剩不多的時間餘額中,最後閱讀幾本好書,是我們最後爲即將過去的一年填充些意義和價值的時刻。
本次的好書推薦中,我們篩選出了15本好書,能從《維吉爾之死》《悲傷的物理學》等書籍中感受文學那敏銳的律動,也能從《泰山》《凡人瑣事》這些書籍中感受歷史的痕跡,在《颱風天》中感受純真與童趣,或者在《性別打結》《利他主義的生意》中洞察社會的存在形式。
當我們在文字的居所中找到能讓思想棲居的角落時,外面愈發冰冷的深秋也將變得燦爛。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週刊2024年11月8日專題《深秋時日的文字居所》中的B04-05版。
B01「主題」深秋時日的文字居所
B02-B04「主題」十月書選
B05「文學」 《悲傷的物理學》 迷宮並不迷人
B06-B07「文學」 電影人阿克曼,寫作者香特爾
B08「歷史」 爲什麼說廉恥是“養”出來的?
《維吉爾之死》
作者:(奧)赫爾曼·布洛赫
譯者:樑錫江 鍾皓楠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24年11月
推薦理由:
在但丁的《神曲》中,古羅馬大詩人維吉爾是可以信賴的保護者,爲迷途之人指引方向的導師,在赫爾曼·布洛赫的《維吉爾之死》中,維吉爾則完全是另一副模樣:一個在自己生命的路途中蹣跚而行的人,一個將死之人,一個在虛無與死亡的逼迫下幡然醒覺的人。
小說開篇維吉爾已身患重病,乘船回到羅馬,下船後被人用轎子擡往住處。一路上,維吉爾洞悉着周遭,那些只顧滿足口腹之慾的渾渾噩噩者,勞苦的奴隸,麻痹的民衆,街道陳腐的氣味,衝他而來的咒罵 (“皇帝的魔術師”) ……這一切都讓他感到痛苦,他清楚地感知到,這一切都被“燃燒的虛無”籠罩,盲目、徒勞又絕望。在第一部小說《夢遊人》中,布洛赫描述了“價值崩潰”過程中人必然墜入虛無深淵的景象,在“價值核心”早已沒落的當下,人的自我靈魂破裂四散,陷入對他人冷漠、對世界麻木、只願滿足個人之慾望的可怖又真切的處境。而其中最必然的虛無,是維吉爾此刻不得不直視的:肉身的死亡。
在必然降臨於每一個生者的死亡之映襯下,所有的慾望和人世的混亂顯得如此清晰,如此刺骨。在這“俗世的監牢”獲得真正的救贖,逃脫“正在腐爛的僞活狀態”,是維吉爾唯一的祈望,而救贖的途徑,只有“通過自我認識發現自己靈魂中的神性”,或說迴歸“絕對存在”,用布洛赫的言詞,即是“原初的圖景”、“原初的真實”。這一真實的圖景就像萬物生髮的無邊無際的因地,包容萬物且永恆存在,使萬有合一,充滿着光:“原初的光亮就是全部的存在,在唯一的存在之光中,閃着原初的光,這是開端、終結和新的開端……”也只有這種“認識” (布洛赫常用的一個詞) 是超越虛無的,而之前那個寫《埃涅阿斯紀》的維吉爾在這種“認識”下,只是在玩一個“服務於美的藝術遊戲”,無法抵達真知,因此,維吉爾纔會喊出那句驚心動魄的話:“燒燬《埃涅阿斯紀》!”
《埃涅阿斯紀》最終得以保存,但對維吉爾來說,這些都已不重要。小說最後一章《以太——歸鄉》中,維吉爾逐漸與動物、植物、星辰、大地,一切的一切,合一,共在於“道”的永恆之中。
《變得厲害》
作者:劉天昭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4年8月
推薦理由:
詩,生髮於“看見自己”的那一剎那; 更準確地說,是“自己被看見”的那一剎那。 這一剎那看似黏着於生命貌似連續的各種經驗,而其實與之沒有必然的關聯,因爲這一剎那幾乎脫離於時間,甚至高懸於時間,但又可以整合一切時間。
劉天昭的詩集《變得厲害》中讀來最讓人欣喜的,大概就是有這樣意味的詩,比如《樹下》和《隔窗》。 巧合或並非巧合的是,這兩首詩,一首在開篇,一首在末尾。 在《樹下》中,“我”陪孩子在樹下挖土,一隻鳥的影子掠過頭頂,繼而又有兩隻,被“更飽滿地感覺到了”。 在這疾速的光影變幻中,在這難以名狀的覺受中,“我”到底意識到了什麼,以至於自己會覺得“危險! ”趕緊看孩子,繼而感到“好像已經過去了很久”? 也許就是被鳥的影子和振翅的聲音所啓發的“寂靜”,那“永恆的存在”。 也只有“永恆”是剎那瞥見而又讓人在回想時覺得是“過去了很久”的。 在那一刻,“我”被永恆的寂靜照見,被它包容。
正如在《歷史》一詩中,“我”在午睡時做夢,領悟到的: “歷史是幻景而生命中有永恆”。 一個人的生命中必然有上述這樣的瞬間,無論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然而更多時候自然是困惑、熱愛與懷疑的混合物。 也是在這類書寫中,劉天昭以充滿生氣與真誠的心靈,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具有同樣品質的語言,展現出自己日常生活的複雜面貌。 其中最切身的,是她自身的衰老。
在多首詩中,她寫到自己衰老的細節和因此而生的對生命的不同感悟,那種各項功能無法阻遏地漸漸退場的憂傷,那“薄暮冥冥之感”。 此外還有時光在自身流逝導致的常見的虛幻之感,那種“昨天都像前世”的失落。 而事實上,這種失落,如果換個視角看,未必不可以被感知爲某種解放。 生命就在此時此刻。 也只在此時此刻。
《何方妖物》
作者:盛文強
版本:鳳凰空間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4年9月
推薦理由:
那條魚被打撈起來時,怪異的樣子使經年與水族打交道的漁民都驚訝不已,“頭如秤錘,尾如蛇,鱗甲斑剝而具四足”,即使是老漁民都說不出它的名字,但它就如此活靈活現地存在着,彷彿刻意對人們習以爲常的常識進行挑戰。
所謂“反常爲妖”,指的正是此類。如果是發生在古代,這條在福建閩縣龍溪發現的怪魚,保不齊會被鄭重其事地當作某種徵兆,鄭重其事地寫進《五行志》《災異志》中,但時序已經進入十九世紀末葉,它就被繪成圖畫,刊印在畫報上,成爲千里之外的上海都市的讀者觀看評論的談資。刊印這條怪魚圖畫的,正是近代最負盛名的圖像媒體,《點石齋畫報》。而它也沒有將其歸入妖物之類,而是評論道:“是物若遇西人購歸,以儲博物院中,當必有考訂詳明者”。
這便是所謂的“現代性”,一面是中國古代的志怪傳統,一面則勾連起現代西方的博物院與生物學,處在傳統與現代的光影交錯下的晚清時期,誕育出這樣光怪陸離而又新潮時髦的志怪圖譜。它的畫法雖然新穎,但未從傳統中叛逃;它的思想步追現代文明,卻又不捨於尚奇好怪。它是傳統與現代共同誕育的雜交怪胎,註定空前絕後。
盛文強的《何方妖物》將這個怪胎中最奇怪的部分暴露在現代讀者的眼前,足夠妖異,足夠奇怪,也足夠讓人深思一個問題:爲何自詡生活在科學昌明的現代社會的我們,依然會如此好奇?
《悲傷的物理學》
作者:(保加利亞)格奧爾基·戈斯波丁諾夫
譯者:陳瑛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保加利亞作家格奧爾基·戈斯波丁諾夫是2023年國際布克獎的得主,這本《悲傷的物理學》也是他首次被翻譯成中文的小說。保加利亞對中國讀者來說或許是個相當陌生的文學國度,但在閱讀這本小說時,卻會發現我們對小說裡描寫的社會氛圍和封閉感其實極爲熟悉。小說的主人公格奧爾基本來具有能夠隨意進入任何人、任何物體的意念的能力,他可以看到爺爺的過去、父親的過去,看到一頭被殺死的公牛的過去甚至恐龍的過去,但是這逐漸給他帶去了痛苦,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格奧爾基每次遭遇的都是悲傷。而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不斷被告知事情的正確性和對錯與否,這導致格奧爾基漸漸封閉了自己移情的能力,轉而成爲了一個移情症病人。
格奧爾基在地下室中收藏着零碎的物品,他想要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膠囊。他將這視爲一種隱秘的對抗——對宏大敘事時間的對抗。儘管他本人已經無法逃脫自己所在的那個迷宮,他嘗試了各種辦法都無法治癒自己,但是格奧爾基卻試圖將那些故事的線索保留下去,儘管他知道那些故事背後有着更讓人心碎的遭遇,他也明白這些微末的個人記憶即使保留下來也不會有人關注,它們只是構成了一部無人閱讀、無事發生的通史,而這也是那些物品“悲傷”的真正所在。
《凡人瑣事:我的回憶》
作者:章開沅
版本:大學問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歷史學者在歷史中常規扮演的角色是旁觀者,但有時,也會成爲自己筆下歷史中的角色。他所寫的歷史,正是自己所見、所聞,所親歷的一切,以至於不必徵引其他文獻檔案,自己的見聞回憶便已成爲第一手的史料——我在,我見,我記錄,這樣簡短的三句話,已經賦予了一位擁有這般資歷的歷史學家以記錄自己回憶的必要性,因爲這不僅僅是屬於自己的個人回憶,而是歷史藉由歷史學家的手在書寫自己。
章開沅的《凡人瑣事》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既是一部回憶錄,也是一部近代史。儘管在自序中,章開沅將自己撰寫回憶錄的原因歸於平凡人也有撰寫自己回憶的權利,一如他爲自己回憶錄所取的書名《凡人瑣事》一樣:“世界上平凡人佔絕大多數,如果平凡人自己都不寫回憶文字,後人又怎樣能夠理解這過去人類的大多數呢?”,但作爲享譽世界的中國近代史大家,就已註定他的回憶錄不會在歷史的洪流中隨之浮沉,而是像一顆理性的石頭,在歷史之河中鉚定自己的位置。
誠然,從革命軍北伐,到抗日戰爭,從新政權的成立,到朝鮮戰爭,初出茅廬的他確實如其所言,“只是這些偉大時代與偉大事件當中極其平庸的一員”,但歷史學者的身份,使這些小人物在時代中的命運,會在將來成爲認知和記錄歷史的質料。待到年齒既長,歲月更易,民主青年的光環消失殆盡,自身處境每況愈下,從革命動力、依靠力量,淪落爲重點批判對象,歷史又賦予這位劫波渡盡之後的人以史筆記錄的資格與責任。他親歷了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篳路藍縷的開創時代,見證了那些被埋沒的史料文獻如何突破重重人爲製造的阻礙重見天日的一刻,這使得近代史研究本身也成爲了當代史的一部分。而作爲歷史學者對真相的執着,使他的回憶錄也成爲了他筆下的又一部信史。
人生識字始憂患,梨棗構禍怨文章。
老來情性歸恬淡,無憾歲月乃平凡。
在本書開篇的題記中,章開沅如此寫道。但他在過去一個世紀的經歷,已經證明這本歷史學家以真實爲責任的個人史中如果有一個謊言,那就是,這並非“凡人瑣事”。
《利他主義的生意:偏愛“非理性”的市場》
作者:(加)剋日什托夫·普萊克
譯者:吳藝蓉
版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4年8月
推薦理由:
“利己主義”在社會道德上雖然經常被質疑,不過在關於人類經濟問題上,它自近代以來都是一個極其好用的分析工具:人之行爲的手段和動機都遵守趨利避害原則,控制成本,並追求最大收益。這本《利他主義的生意:偏愛“非理性”的市場》則要反思利己主義的神話,此種反思算不上多麼稀奇,但是能如作者剋日什托夫·普萊克這樣寫作的就罕見了。
在動機和手段之間充滿着種種假設和悖論。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分享着濾鏡修飾後的照片和視頻,其動作和姿態都經過考量設計,可往往過了頭。有意思的是,一些抓拍卻可能成爲爆款。所以一些比較高級的拍法是模擬抓拍,這最終大概也會陷入一種套路。工具理性在此形成。這是人類活動的一個網絡版縮影。被認爲不那麼功利的、動機不那麼強烈的商品纔可能在市場上成功,塑造市場的不只是理性,甚至主要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
據普萊克說,他本人也曾認爲利己主義是完美無缺的理論,但是某天忽然開始抵抗,這時他發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他回到十八九世紀,從哲學家、詩人、作家、商人、心理學家、小說家和經濟學家等衆多人物的文本里尋找有關動機與手段的理論資源。他的“旁徵博引”使整本書的論述風格別具一格。“要想成功,我們必須讓其他人相信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製造還是自然產生“醉翁之意不在酒”,技藝如何,當然就得接受考驗了。市場是會作出選擇的。
《颱風天》
作者:大吳
版本:蒲蒲蘭繪本館|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24年8月
推薦理由:
普通人如何面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在孩子眼中,一家人又要如何一起面對風風雨雨?這是一本通過描繪一場颱風,講述孩子眼中的父親的繪本。在這本繪本中,作者大吳講述了一個平靜、剋制又飽含深情與悠長意味的故事。故事以“我們這裡,颱風每年都會來”開始,當自然的強大破壞力註定要到來的時候,一個普通又渺小的人竭盡全力去保護和重建自己的生活。故事中的父親加固房屋,騎着摩托車去果園應對臺風,但還是有很多香蕉樹被風吹倒了。男孩去到果園,他第一次看到爸爸傷心的樣子,爸爸對他說:“這些樹還可以扶起來,那些要鋸掉了……”生活還會繼續,男孩覺得自己好像也成了一個大人。
描繪父親的繪本有很多,大多帶着孩子歡快且崇拜的視角,《颱風天》中的父親形象是更復雜且有力的。他承擔起了家庭的職責,不斷行動,但他也是個無奈的普通人。不過正因爲他和其他經歷颱風天的人們的忍耐與心懷希望,哪怕颱風每年都會重來,生活仍然可以繼續,因爲“當太陽重新出來,一切很快又會變回原來的樣子”。
《與達洛維夫人共度一天》
作者:張秋子
版本:新行思|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與其說《與達洛維夫人共度一天》是文學評論,該書更像是一場師生共同開啓的文學共讀實踐。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張秋子選取了伍爾夫的代表作《達洛維夫人》,通過16篇細讀講稿深入這部經典文學作品的內部,進而藉此觸達更爲複雜的文學演變、觀念流變,最終試圖實現的是文學與真實生活的交互。書中的各個篇章都從小說中具體的文本開始,次第關聯起日常生活的微妙經驗,小到那些“走神”“分心”的瞬間,大到生命中的諸多疼痛與無形中潛入意識深處的人生經歷,文本與課堂成了某種橋樑,將不同時空下個體的感受相連。這些不同人生的碰撞與復返構成了這本書的生命力所在。
通過師生共讀,該書拋出了另一個更加值得思考的問題——理想的文學教育與文學批評究竟是什麼樣的。或者說,我們是否還願意相信文學在價值判斷方面給人提供的勇氣與可能。從這個意義而言,閱讀本身或許會成爲一場面向自我道德立場的持續審視。在本書作者看來,穩定堅韌的道德追求可能比審美的旨趣和態度更爲重要。知性,應向更爲具體、真實的世界投去標槍。
《未實現》
作者:(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譯者:王凱梅
版本:雅衆文化 | 商務印書館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英格瑪·伯格曼是20世紀的電影大師之一,他活躍於影壇和戲劇舞臺超過60年,一生編劇和執導了60餘部電影、170餘部戲劇。曾榮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電影大獎,被譽爲“導演中的導演”“電影界的哲學家”“作者電影第一人”。這樣一個創作者也有未曾實現、未被關注的創作嗎?
《未實現》收錄的就是這樣未發表、未上演和未上映的九部劇本,包括《卡斯帕之死》《關於黑幫老大爲何寫詩》《馬修·曼德斯的第四個故事》《魚:一部鬧劇電影》《與瑞貝卡的六十四分鐘》等。其中最早的一部創作於1942年,最晚的一部創作於1969年,貫穿了伯格曼重要的創作時期,展現了其作品的流變過程。伯格曼在電影上所達到的高度離不開他對戲劇的探索。戲劇見證了他導演風格的轉變與成熟。
家庭、性別、藝術、死亡,一直是伯格曼重要的創作母題,在這些劇本中,這些母題得到了天馬行空的呈現,極具張力的對話與思辨的哲學主題已經形成獨特的風格。伯格曼電影作品中的凝練深入以及樸素簡潔一直吸引着影迷,這部劇本集則得以讓我們看到那個成爲伯格曼之前的英格瑪,看到一位電影導演、而非藝術投機者是如何發展與探索自己的藝術才華的,這也爲我們認識伯格曼的作品打開了另外一扇大門。
《文學與電影十講:在無限的世界裡旅行》
作者:李思逸
版本: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
2024年8月
推薦理由:
關於如何解讀電影的佳作可謂汗牛充棟,這些書大多來自電影創作者和研究者。對於閱片量有限且沒有理論基礎的觀衆,啃下這些經典,開始電影文本細讀還是有一定門檻。青年學者李思逸開設了一門名爲“文學與電影”的課,帶學生從零開始理解文學和電影的關聯。這門課不是文學導論,也不是關於電影的系統研究,更像是重新見證文學的變化、電影被髮明,把握二者互相糾纏的線索,以及相關的哲學背景。這本書正是由這門課的內容發展而來。
正如李思逸在自序中所寫的:“大家都能從網絡上找到各種各樣的資源,其中不乏對文本的精彩闡釋、對理論的詳盡梳理。作爲大學老師,若還相信自身存在的價值,就必須向學生證明: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上一堂課,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和討論,它們無法被視頻和播客完全替代。”這種“不可替代性”體現在他的跨學科背景。從人文班到文化研究,他摸索出一種藉助哲學中的思想實驗和隱喻來重構知識版圖的路徑。所以當他對文學和電影做跨學科比較時,也採用類似思想實驗的方式把不同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或者變換實驗的參照系重新探討既有的問題。相比專業的學術理論,他更想呈現這種思考方式和理解路徑。他沒有用現成的理論、概念去框定對文學、電影的理解(它們本來也是閱讀思考的主觀產物),而是還原爲什麼某種說法會出現,其中有哪些疏漏?
“現代性”是李思逸在這本書中不斷回扣的主題。電影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反過來電影也更新了人類對時間和空間體驗。他回顧了現代人在時空認知、感性經驗和審美意識方面的諸多嬗變如何受到電影影響。他也通過分析具體作品,來闡釋電影如何扮演時代精神的同謀。
《細胞傳》
作者:(美)悉達多·穆克吉
譯者:馬向濤
版本:見識城邦 | 中信出版集團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細胞的故事,進入我們的視野只有短短几個世紀,但它與人類社會糾纏的歷史,卻可追溯數千年。作爲生命體,我們所有人都由生命單元細胞所構成。從19世紀30年代至今,在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細胞科學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生物學、醫學與我們關於人類的概念。與此同時,細胞的發現,以及人體作爲細胞生態系統的重構,也宣告了一種基於細胞治療操控的新型醫學的誕生。幹細胞與細胞基因療法的出現,預示着激動人心的時刻正在到來,我們正從基因世紀過渡到與之交相輝映的細胞世紀。我們通過細胞來了解人體,通過它們來理解醫學,也通過它們的故事來講述生命與我們自己的故事。
講述發現細胞和細胞作用的故事,也是在回顧人類自我探索的歷程。骨髓移植、體外受精、基因療法、腦深部電刺激、免疫療法……這些新型細胞技術的誕生,源自我們對細胞知識的理解,也挑戰了我們對於人類構成與功能的概念。眼下,人類已經初具操控細胞的能力,儘管這仍不完備,但已能讓我們憧憬未來的醫學,以及可能由此誕生的“新人類”。顯然,悉達多·穆克吉在《細胞傳》中譜寫了一首細胞之歌,他帶領着我們踏上一段非比尋常的旅程——從細胞來理解生命。
《性別打結》
作者:(美)艾倫·約翰遜
譯者:楊曉瓊
版本:見識城邦|中信出版社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在英文世界早已被廣泛閱讀和談論的性別社會學作品。作者艾倫·約翰遜是美國一位男性社會學者,他長期推崇將社會學視爲“生命、實踐和承諾”,對那些“自恃中立客觀,卻常常選擇站在權力一側”的沉痾抱持警惕,該書便是他的社會學關懷在性別領域的投射與實踐。全書從男性視角深入了父權制的毛細血管,將自己作爲方法剖析一個白人中產異性戀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感知到的種種特權。
很多性別研究都看到了父權制的內核,但它們仍舊在“爲何不少男性逃避爲此擔責”方面解釋力有限。這也是我們亟須解開的另一個更爲纏繞的“結”——個人和集體在對待性別議題上表現出的麻木狀態。在艾倫·約翰遜看來,男性承擔責任最重要的阻礙在於他們不願意讓自己被內疚和羞愧淹沒。即便這之中有人試圖改變,也會被困在個人主義的世界模型中。只有弄清楚個人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關係,人們纔有可能面對那些令人痛苦的問題,以及正視自己同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而父權制也不只是兩性之間的議題,它在更深層次上縱容的是一種將支配與控制當成目的本身的邏輯。從這個意義而言,關注所有特權和壓迫形式,並嘗試不斷削弱它們就會成爲共同的前進方向。
《風乎舞雩》
作者:李零 張南金
版本: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4年6月
推薦理由:
北京中軸線自元大都建都七百五十餘年來,一直統領着城市功能與空間格局。李零與學生張南金合著的《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通過文獻梳理和歷時三年的實地探查,印證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源頭,以期還原真實的元大都面貌。一些研究者認爲元大都中軸線是沿着舊鼓樓大街按幾何劃分畫出的大城平分線,李零卻提出,元大都中軸線應是以萬寧橋爲基點的南北線,“像糖葫蘆串一樣”把鐘鼓樓、中心臺和元大內串聯在一起。
此外,過往研究多討論元大都的建築遺存,李零則從水源入手,着重辨析中軸線位置及對城市規劃的影響。作爲元大都內用水專供線,金水河從玉泉山流出後的具體流向在學界始終沒有定論。作者指出金水河走的是直線,應是從和義門南水關進城後,經過三座金水橋,沿柳蔭街西岔和龍頭井街南下進入大內。本書還以大都十一門的方位、卦位入手,結合《元一統志》《析津志》的文本分析,想象還原出了元大都五十坊的整體城市佈局。
《明式傢俱三十年經眼錄》
作者:伍嘉恩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年9月
推薦理由:
第一位不得不提的明式傢俱收藏家、研究者是陳夢家先生,他是詩人、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讀者可能不知道的是,陳先生還是一位傢俱癡迷者,上世紀50年代,他騎車到北京各處尋覓老傢俱,不亦樂乎。最叫他癡迷的包括黃花梨八仙桌、明式小方桌等。《殷墟卜辭綜述》等作品的稿酬讓他比較自如地做這件事,將所購置的傢俱存於衚衕裡的四合院。好友王世襄就感嘆,“夢家此時已有鴻篇鉅著問世,稿酬收入比我多,可以買我買不起的傢俱”,不過受陳先生的影響和幫助,王世襄開創性地做了明式傢俱研究,出版《明式傢俱珍賞》等專著,成爲這一領域的大家。
到了80年代,一名叫伍嘉恩的香港女士作爲收藏晚輩開始與王世襄交流,寫信往來,受其指導,多年後也成爲明式傢俱的學者,有中國“黃花梨女皇”之稱。這本《明式傢俱三十年經眼錄》即爲伍嘉恩的作品,她在扉頁寫有“謹以此書紀念王世襄先生”,以示對老師的懷念。《明式傢俱三十年經眼錄》在初版《明式傢俱二十年經眼錄》的基礎上增加了過去幾年明式傢俱的新事新發現。全書以圖片爲主,配得上“琳琅滿目”幾個字,文字說明簡要,並附有一些小故事。故事的敘述性與預期有一些差距。值得一提的是,對傢俱感興趣的讀者不可錯過書的附錄,特別是令人歎爲觀止的榫卯圖。構件圖令人感嘆,拆給讀者看的細節展示了古人造傢俱的設計技巧。
《泰山:一種中國信仰專論》
作者:(法)沙畹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泰山,東嶽,中國人攀登它,將它踩在腳下,又對它頂禮膜拜,將其奉爲神靈。千年歲月,讓這座山嶽,從僅在有限領域發揮作用的地方山神,升格爲主宰生死的大神,這位神靈所輻射的領域,也從泰山腳下,直到遙遠的嶺南、西北,都有奉祀祂的神廟。甚至泰山片石,都被賦予了驅逐邪祟,護佑平安的神力,哪怕這石頭只是寫上了“泰山石敢當”五個字,而非真的來自泰山。
泰山毫無疑問是中國最負盛名的神山,就像雄偉莊嚴的君主,成爲山嶽信仰至高無上的代表。但這樣一座在中國人的心靈世界佔據如此極重地位的神山,第一部從歷史文化和民間信仰角度研究的專著,卻出自一位法國人之手。沙畹 (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 ,公認爲歐洲漢學泰斗,從西域研究到敦煌學,從龍門石窟到《史記》與司馬遷,從歷史地理到金石碑銘,沙畹的研究遍佈中國歷史的各個領域,而《泰山》在他浩瀚豐碩的著作中,儘管只是一部小冊子,卻已展現出他多樣的視角與思考。爲了研究這座中國人信仰中最超拔的山嶽,他不僅像歷史學家一樣窮盡史料文獻,更兩度登臨泰山,像金石學家一樣蒐集碑銘拓片,像地質學家一樣勘察山石性狀,像考古學家一樣發掘沉睡已久的古蹟,像民俗學家一樣進行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的記錄。他的《泰山》像當時的學者展現瞭如何系統地蒐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而對後世的研究者來說,因爲他所發掘的古蹟、碑銘和史料在過去一個世紀中遭受戰爭、革命與盜掘破壞的三重摧殘,使得他的書本身就成爲了一部珍貴的文獻資料。
“泰山在其腹中孕育着所有未來的生命,一個十分合乎邏輯的推論是,她同時也是已到達盡頭的生命聚集的場所”,泰山從山神,到記錄生死的官吏,到令人生畏的地獄判官,又一分爲二,女性將自己的印記賦予了自己崇奉的神明之上,從男性主宰的生死之神的陣地中,創造出與之分庭抗禮的,無分男女護佑着天下萬民平安的母神,“我們如同看到了一幅人類精神演化的概貌,人們通過長期的發展而不斷修飾着他們的神明,以使之越來越與他們自身相像”——沙畹在一個世紀前的泰山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至今依然是後世歷史學者、社會學者以及民俗學者研究的起點——以及某種意義上必將回到的終點。
新書月榜,去往城市和書店
因書而遇。新書月榜。正在去往更多城市與書店。2024,期待更多夥伴和我們一起,通過新書月榜欄目,讓好書與讀者相遇!
Station 29
成都·交子書院|交子書院有個交子小亭
位於成都城南的交子書院,是一家很有設計感的書店,店內書的排布遵循了那句古老的讀書箴言——書山有路勤爲徑,同時,半圓形的展覽區穿插其間,總能成爲逛書店的人意外的遇見。但交子書院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或許要數門前下沉草坪區的“交子小亭”,這是一個類似於深夜食堂式的存在,小小窄窄,並且只售賣一種食物——面。它的存在就像是書、書店的一種喻言——提供日常裡的熨貼,是人間的跳脫、明目張膽的桃花源。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Station 12
武漢•境自在書店|我只是坐下來
武漢,是一個春有櫻花、秋有楓的地方。今年,據說因爲高溫,層林盡染的紅楓預計要晚來10天。也好,萬物有時,不必急,坐下來,只要等待,就像一直一直都在19樓的境自在。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書評週刊•新書月榜,期待遇見更多的書店!有意合作的書店或空間,歡迎發郵件至zhangyao2023@bjnews.com.cn。“閱讀需要主張”,我們相信——好的閱讀過後,會有新的世界出現。
本文爲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部;編輯:李陽、張瑤;海報設計:師春雷;校對:劉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
最近微信公衆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週刊」設置爲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即刻購買《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