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齊/文在寅的施政困境:南南衝突

▲上任後的文在寅雖仍維持高滿意度民調,可除了外來的隱憂,國內的「南南衝突」更需好好處理。(圖/視覺中國CFP)

就職剛滿1個月的南韓總統文在寅,在6月初所公佈的民調中,國政支持度獲得了高度民意的肯定(78.9%),而這個數字,遠高於執政的民主統合黨的滿意度(54.2%),顯示多數韓國民衆選擇支持文在寅的施政理念改革方向。

然而,目前文在寅所必須處理的,包括了國會「朝小野大」的施政困境政治革新與財閥改革的同時並行,還得面對創造就業機會與振興經濟的國內壓力、處理美軍建置薩德系統的要求、解決中國限韓令的困境、重啓與日本的慰安婦協議,以及提出有效的對北政策等內政與外交的難題。然而,對於文在寅來說,其施政將面臨的最大困境,恐怕還是來自於「南南衝突」的危機。

曾任盧武鉉總統時期統一部長,現爲韓國和平合作院理事長的丁世鉉教授,在韓國大選前就曾撰文指出,「韓國下屆政府一上臺就應努力將韓國的『南南衝突』降至最低⋯⋯如果不能擺脫韓國『南南衝突』的束縛,隨着外交、安保政策促進動力的下降,必將無法對政策成果有所期待,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和弊端必將全部由國民來承擔。」

「南南衝突」(남남갈등)的韓文漢字原爲「南南葛藤」,韓文中以「葛藤」來代表衝突,也代表個人或集團間因目標利害關係的不同,如同樹藤纏繞般出現彼此敵對或不和的狀態。之所以將原本形容南北韓對立的「南北衝突」轉換成「南南衝突」,是指南韓的社會內部因「對北政策」不同,所產生的對立與衝突。

部分學者廣義觀點加以定義,認爲此乃南韓社會內部所存在的多樣化衝突之總合,因此「南南衝突」包括:理念衝突、世代衝突、階級衝突、地區衝突等。與此等廣義「南南衝突」(南韓社會既有衝突的多樣化型態)相對的狹義「南南衝突」,則是指「圍繞着統一與對北政策的窮盡目標、現實認識、接近方法等差異所帶來的理念衝突」。

若從「南南衝突」的起源與時間點考察,有些韓國學者認爲可追溯自1945年韓民族解放之後的「反託管運動」,所產生的南韓社會內部衝突;亦有學者以爲是自金泳三政府開始出現的。但學界主流的看法,則是將「南南衝突」的出現點,視爲金大中政府的開始,特別是2000年6月15日南北高峰會談之後才成形。也就是說,雖然1987年南韓的政治體制威權轉型至民主,韓國社會亦朝多元化結構發展,但在金大中政府開始推動對北政策的轉換之際,與冷戰時期仍殘留下來的理念產生衝突,因此出現了「南南衝突」。

▲慰安婦一直是韓國社會敏感且最具爭議衝突性議題。(圖/視覺中國CFP)

考察既有對「南南衝突」的研究,則呈現3組對立面向:其一,乃是對冷戰反共意識形態的維持與存續的肯定,以及認爲必須廢棄或轉變該立場之間的對立。而圍繞此種贊成或反對的「對北觀」與「對美觀」(反北與親美),則是爭議之核心焦點;其二,有學者以爲「南南衝突」的問題超越統一觀、對北認識、對北政策、北韓核問題、韓美同盟與駐韓美軍議題,而是更抽象的與和平、克服分斷體制,以及民族問題等議題衝突對立;其三,亦有學者認爲「南南衝突」的爭議點,乃是在對北經濟支援與交流合作、北核與北韓的武力挑撥、北韓人權、韓美關係等議題上,也就是「保守陣營」與「進步陣營」之較勁。

不論如何,對民主化後的韓國來說,「南南衝突」已成爲政治「偏差動員」(Mobilization of Bias)的重要依據。且不僅是價值觀或世界觀的差異,對南韓民衆而言,還包括了配置薩德系統、開城工業園區的存廢、人道支援的持續,以及國家安全法的廢止等實質利益的計算與衝突。只是這樣的結果,使得南韓內部出現所謂「南南衝突」對北想像之差距,連帶使保守派與進步派的政治理念更加兩極化,進而影響南北韓間的交流與統一的可能性。

伴隨民主進程的發展,相較於年長世代,「青年世代不再那麼認爲統一乃急切與必要之事」的現象,已成不可反逆之趨勢。青年世代真正關心的,仍是就業問題、兩極化差異等與民生經濟相關之課題。此外,一方面周遭強國對「韓半島的統一」興趣缺缺;另一方面在「南南衝突」的持續發酵之下,南韓內部出現了「統一意識」的世代差異,卻又有來自北韓更加深化且具體的武力威脅。這也讓文在寅的執政,面臨更多不確定性與更嚴苛的時代挑戰。也因此,如何化解「南南衝突」,持續維持高檔民意支持度,將是文在寅政府能否推動政治、經濟與財閥改革的重要課題。

好文推薦

董思齊/激情過後!文在寅將面臨的課題

董思齊/韓國三一節:一波三折的獨立與未獨立

董思齊/從南韓國慶日,看民衆的「統一意識」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董思齊,現爲臺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臺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臺師大東亞系兼任助理教授、真理大學人文資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臺韓比較研究」、「韓國文創產業政策」與「東北亞政經發展」。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