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搶食市場 4成8百貨公司緊張、2017年營收成長呈停滯

國內百貨公司今年營收呈停滯態勢,上半年年減2.0%、7-10月也僅年增0.6%。(圖/記者周宸亙攝)記者林昱均/臺北報導經濟部統計處指出,今年上半年國內百貨公司營業額爲1,531億元、年減2.0%,爲金融海嘯以來首度出現同期負成長,雖然下半年的7-10月營業額年增率轉爲正成長,但年增率僅0.6%;在複選情況下,各百貨經營的主要困境又以「消費需求多變」佔73.3%居冠、「電商瓜分市場」佔48.9%居次。外界認爲,若以全年營收平均來看,恐怕百貨公司已達產業週期的成熟期後端的停滯階段

資料顯示,在2009-2016年間,由於網路購物興起及國外平價商品進軍國內,百貨業者積極擴展新商場,引進國際品牌包括Uniqlo、Zara等大廠,也讓許多知名餐飲大心莫凡彼業者進駐各商場,串連整體時尚娛樂美食文化藝術活動、以增加來客數。

不過,統計處表示,今(2017)年上半年國內百貨公司營業額僅1,531億元、年減2.0%,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首度負成長。儘管各百貨在今年下半年用大量促銷與週年慶拉買氣,讓10月各百貨營收年增6.5%,爲今年2月以來最大增幅,但若拉長下半年來看,各百貨在今年7-10月營業額年增率僅0.6%。

然而,全球的百貨公司似乎都遇上瓶頸,即使今年全球景氣回溫、各大經濟體的GDP成長率都在2%以上,但美國日本的百貨公司1-9月營收還是下滑。統計處認爲,美國下滑主因是電商滲透率不斷上升,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且2005年以來美國百貨公司營業額就逐年下滑,今年1-9月營業額1,030億美元更是年減2.9%、力道較往年更強。

至於日本百貨公司與臺灣情況雷同,除了民衆需求多變、電商崛起外,加上販售商品同質性高,近10年其營業額多呈現減少趨勢,2016年日本百貨公司營業額共6兆5,976億日圓,創30年來新低、年減6.1%。

在國內各百貨公司選擇的經營困境中,在複選情況下,以「消費需求多變」佔73.3%最高(較去年增加14.8個百分點),「電商搶食市場」雖然佔48.9%居次,但其成長幅度高達19.6個百分點,是今年增加最多者。而「價格競爭激烈,毛利偏低」佔42.2%居第三、「商品同質性及替代性高」亦各佔40.0%雙雙位居第四名。

爲了因應電商的全面競爭,統計處指出,目前國內百貨公司應對策略又以「提升服務機能」佔75.6%最高、「創造商品差異化」佔64.4%次之,應「維持現狀」者僅佔8.9%。統計處表示,百貨公司業者爲提高顧客忠誠度及吸引潛在消費者,可能會再做更多與電商不同的特有商品,結合娛樂、美食等,以提供多樣服務,但相關統計也顯示,如何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吸引顧客上門消費是國內百貨業者首要課題。▼電商的崛起,也連帶衝擊各百貨公司的營收。(圖/無店面公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