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與太空的相互“凝視”——衛星視角看國家天文觀測裝置(3):“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2016年9月25日落成啓用,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英文縮寫爲FAST,是我國獨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2017年10月,“中國天眼”宣佈發現首批新脈衝星。截至目前,這隻“觀天巨眼”已發現新脈衝星超900顆,是同時期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星總數的3倍以上。
↑圖爲“中國天眼”接收脈衝星信號模擬圖。新華社發(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供圖)
9月25日,“中國天眼”迎來了8週歲“生日”。8年間,“中國天眼”不斷拓展着人類觀天極限。讓我們跟隨衛星視角和記者的鏡頭領略“中國天眼”的風采和建設歷程。
①球面射電望遠鏡主體
“中國天眼”的主體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主要由饋源艙、反射面板、圈樑和支撐塔等部分組成。
↑這是9月25日拍攝的“中國天眼”的饋源艙和反射面板(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2020年1月11日,專家在對“中國天眼”進行國家驗收評估,畫面中主體是“中國天眼”的饋源艙。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員在安裝“中國天眼”的反射面板。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員在安裝“中國天眼”饋源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這是9月25日拍攝的“中國天眼”的圈樑局部畫面(無人機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3年2月13日,工作人員從“中國天眼”的圈樑上經過(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14年7月16日,施工人員在饋源支撐塔上施工。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②綜合樓
↑這是2016年9月24日拍攝的“中國天眼”綜合樓一景。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1年3月27日,工作人員在“中國天眼”綜合樓總控室內工作 。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員在“中國天眼”綜合樓總控室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16年9月24日,工作人員在“中國天眼”綜合樓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③觀景臺及道路等附屬設施
↑2016年 9月24日,遊人在“中國天眼”觀景平臺上留影。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中國天眼”,正在幫助人類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結構,爲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學問題提供重要觀測數據支持。
↑2014年7月16日拍攝的建設中的“中國天眼”。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5年11月21日拍攝的建設中的“中國天眼”。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這是2020年1月8日拍攝的月光下的“中國天眼”。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2年7月24日拍攝的“中國天眼”(無人機光繪,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4年2月26日拍攝的“中國天眼”一景。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24年9月25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無人機全景照片,維護保養期間拍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記者:歐東衢 金立旺 劉續
製作:高巍 金立旺
遙感數據與技術支持:孟含琪 許暢
新華社攝影部 貴州分社 吉林分社 聯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