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徽評:描摹金秋好“豐”景,農業“金扁擔”越挑越穩
(原標題:【地評線】徽評:描摹金秋好“豐”景,農業“金扁擔”越挑越穩)
神州大地,滿眼金黃,秋糧收穫正酣。農情調度顯示,西北已收近九成,西南、黃淮海過八成,東北過七成,長江中下游和華南近六成。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秋糧收穫進入最後階段,不失時機抓好秋收各項工作,對於端牢手中的“飯碗”,保障全年糧食豐收大局至關重要。廣袤田野傳來“單產提升”的喜訊——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從去年只有玉米擴大到今年的玉米和大豆。在當前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單產提升爲奮鬥全年經濟社會目標任務增添更強信心和底氣。
糧食豐收,全局主動。今年的時間“進度條”即將拉滿,全年僅剩下2個多月的時間。搶抓農時做好糧食生產,讓“大國糧倉”裝滿優質糧,讓14億多人的飯碗端得穩穩的,這是當前的大事要事。“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從乍暖還寒時抓好春耕備耕;到盛夏時節統籌抓好“三夏”生產,奪取夏糧豐收;再到金秋時節全國下好“一盤棋”,統籌抓好秋收工作……糧食生產環環相扣,季季銜接,大國糧倉根基越來越“穩”。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各地要堅決扛牢扛穩糧食生產責任,全力以赴挑穩“金扁擔”,推動秋收秋種一體向前,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挑大樑”,多做貢獻。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安徽考察時對農業生產進一步作出部署。粒粒糧食,念茲在茲;造福農民,滿含關切。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做好農產業發展,是提升農業“附加值”“含金量”的關鍵抓手。近年來,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着力強特色、提品質、樹品牌,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打造了一批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羣。放眼基層,“數商興農”讓數字舞動在田間地頭,“快遞進村”有效將農產品從“深閨”帶到更廣闊的市場,“田間工廠”讓農產品就地變商品,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人才成爲農村創新創業的主角。特色優勢產業有效拉動就業的同時,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種糧也能致富,“土特產”文章越寫越精彩,農民奮鬥在田間地頭、鄉村大地,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描摹金秋好“豐”景,夯實“三農”壓艙石。只有挑穩“金扁擔”,才能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支撐。《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58個國家2.58億人陷入突發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我國是人口大國,端牢14億多人的飯碗,始終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頭等大事。儘管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較好,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市場供應充裕,但我國也面臨着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耕地總量少、質量總體不高,糧食穩產增產難度加大、流通體系有待完善、加工能力有待提升、節約減損有待規範等諸多問題挑戰。
問題點就是突破點,亦是重點發力的“靶心”。強農興農,我們不僅要抓好眼前的糧食生產,推進秋收秋種有序開展,更要從長遠計,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好農業現代化的種業“芯”;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更多耕地從“望天收”轉向旱澇保收;需增強政策供給,更好完善種糧農民的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等,充分調動種糧大戶、廣大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積極性,紮實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端牢端穩端好中國人的飯碗。(作者 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