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大佬們,月薪1萬了

文/樂居財經 李奕和

上週五的萬科業績會,鬱亮表情平靜。

媒體與投資者的提問,他大部分給了一旁的祝九勝和出席的其他幾位管理層回答。自己只對不多的問題,做了迴應。

前一天晚上,萬科發佈2023年度業績。雖然外界已有所準備,但數據的下滑程度還是超出了一些人的預期。

去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4657.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1.6億元,營收下降了7.6%,歸母淨利潤則同比下滑了46.4%。

這是萬科歸母淨利潤,自2022年短暫回升後的又一次較大幅度下滑。

2021年,萬科淨利潤錄得上市31年以來,繼1995年、2008年後的第三次下滑,一度引起市場轟動。

萬科的應對態度一向堅決。2023年年報中,鬱亮作爲董事會主席,帶頭降薪,只領取每月稅前薪酬1萬。具體爲:

2023年年報披露之日起,董事會主席鬱亮、總裁祝九勝、監事會主席解凍自願領取月薪稅前1萬元。

另外,2023年,在該公司全職工作的8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自願放棄2023年度獎金。

而未在萬科任職的董事會副主席辛傑,董事胡國斌、黃力平、雷江鬆以及監事慄淼自願放棄從該集團獲得董事、監事酬金。

這幾行內容在年報中並沒有作突出顯示,卻很快引起外界的關注。

規模幾千億的房企,核心管理人員開始拿起了“打工人”的萬元月薪,萬科並不是行業的首個。

去年12月,另一個地產巨頭碧桂園也曾有過類似的舉動。核心管理層中的楊惠妍、莫斌、楊子瑩、陳翀,主動降薪至月薪1萬。

即,楊惠妍、莫斌、楊子瑩、陳翀這四人的年薪,分別從37萬元、300萬元、200萬元、37萬元,下降至12萬元。據此計算,他們的降薪幅度,最低爲67.6%,最高達96%。

同樣的,還有恆大,去年8月,恆大集團發佈了2021年、2022年年報及ESG報告等多個公告。

其中顯示,2022年恆大集團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員酬金總計爲7995.2萬元。而董事會主席許家印薪酬爲12.6萬元,折算下來1萬出頭。

前段時間,恆大地產集團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恆大地產被罰款41.75億元,許家印、夏海鈞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行業持續下行,房企的銷售、營收、利潤都大打折扣,甚至虧損。作爲核心管理層,高管主動降薪,既體現出擔當,也是主動帶頭節衣縮食,度過難關的最好行動。

就萬科鬱亮而言,這其實並非他的首次降薪。

2021年,萬科利潤開始出現下滑之時,鬱亮曾對外道歉,還自願放棄了2021年度全部獎金,一次性降薪1092.6萬元,降幅達到87.6%。

在2020年,他還領着1247.3萬元的年薪,而從2018年到2020年,鬱亮的年薪都在1200萬以上。

從千萬年薪的職業經理人,變爲僅剩154.7萬元年薪的“拮据”掌舵者,他也成爲2021年降幅最猛的地產CEO。

當時,萬科總裁祝九勝的薪酬年薪592.7萬元,同比2020年的1123.1萬元,也幾乎腰斬。

2022年,鬱亮的年薪393.5萬元,隨着萬科利潤在當年有所修復而有所提高,如今再次降薪至年薪12萬,同比下降了97%。

近幾年的房地產市場並不好過,業績直線下滑,企業規模不斷縮小,爲了活下去,房企都在儘可能地壓降成本,高管降薪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樂居財經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88家A股上市的地產開發企業,2020、2021、2022年的管理層年度薪酬總額分別爲16.09億元、14.3億元、11.59億元。

另外,港股上市的113家地產開發企業,2020、2021、2022年的管理層年度薪酬總額爲31.2億元、28.03億元、19.96億元。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房企管理層薪酬近三年都在持續下降。

樂居財經此前還曾統計,2022年,87位上市房企CEO總薪酬3.68億元,較2021年的6.88億元,大幅縮水近一半。其中,57位房企CEO薪資下降,僅有26位CEO薪酬上漲,另有4位CEO薪酬保持不變。

在整體的員工成本上,2022年,56家港股房企的員工成本,下降了8.21%;51家A股房企的員工薪酬指標,下降了16.17%。綜合之下,107家房企的員工總薪酬,下降了164億,降幅達到11%。

爲了自救,地產巨頭之一的碧桂園在企業支出方面的節制措施披露頗多。

在去年12月的調整之前,碧桂園包括公司副總裁、職能中心總經理及以上的高管、區域總裁等,均在其調整的範疇內。至2023年,該公司的高管薪酬,較2021年下降了86%。

除了高管薪酬調整,碧桂園行政費用開銷均按歸零原則,非必要不支出,剛性支出通過整合集約等方式儘量縮減,2023年行政費用比2021年大幅降低近60%。

經歷了債務展期風波的萬科,也在竭力壓制支出,保住現金流。

鬱亮、祝九勝等人帶頭自願降薪之外,萬科也宣佈2023年不派發股息,不送紅股,也不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

而這,也是萬科上市以來首次不分紅。

對於這樣的決定,鬱亮在業績會上直言,要打破31年的分紅慣例非常艱難。足可見,萬科要穩住流動性的決心。

今年1-2月,百強房企銷售操盤金額,同比降幅較1月擴大近十五個百分點至48.8%。

未來的市場難以預料,儘可能地把眼下有限的資金撰在手裡,以應對不時之需,終歸是好的。

鬱亮也表示,仍然維持房地產市場短期超跌判斷。此情此景下,一直較爲謹慎的萬科之所以作出以上決定,就不難理解了。

從年薪千萬,到月薪1萬,巨大的反差之下,外界最意難平的,或還是有感房地產短短几年發生的巨大變化。

房地產一直被認爲是貼金的行業,早幾年,憑藉規模的高速擴張,地產經理人年薪上千萬、甚至過億,並非稀奇事。

短短三兩年間,隨着行業整體面臨現金流壓力,房企經營難有起色,甚至鉅額虧損,地產高管的薪資也漸漸迴歸正常水平。

正如祝九勝所言,行業大幅下行階段開發業務收支不平衡、融資模式從過去總對總轉向項目制、部分經營性業務的EBITDA率和NOI收益率與銀行的貸款利率之間存在剪刀差,是萬科眼下需要跨越的三重山。

對所有的地產同行而言,不也是如此。經營業績難以迴歸,房企仍只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