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克服“汽車危機”須解決四大問題

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德國《商報》網站10月15日刊登題爲《汽車製造商繼續走下坡路》的文章,作者是弗朗茨·胡比克。文章摘編如下:

德國汽車製造商在其最重要的市場上也日益失去重要性。本報對汽車分析機構麥柯萊依斯信息諮詢公司和數據力量公司的數據進行獨家分析後發現,德國大衆、奧迪、保時捷、寶馬和梅賽德斯等汽車製造商今年在歐洲、美國和中國僅交付720萬輛汽車,儘管這些地區的汽車銷量總體上有所增長。

由此,德國製造商的市場份額降至20.4%。而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德國製造商的市場份額仍在22%左右。中國比亞迪、韓國現代和起亞以及美國特斯拉等競爭對手都從2019年以來的市場份額增長中受益。大衆、寶馬和奔馳則不得不修改2024年的銷量和利潤率目標。

德國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特凡·布拉策爾警告說,車型錯誤、價格暴跌、產能過剩、二氧化碳排放要求的挑戰和惱人的懲罰性關稅等構成了“毒雞尾酒”。德國汽車製造商的老策略是,少生產一輛汽車以增加客戶的需求並推高新車價格。但這種策略越來越不奏效。經過多年高通脹,許多消費者不再願意這樣做。就連中國的許多富人目前也把錢存起來,而不是用一輛豪華西方轎車來炫耀自己的成功。

整個德國(包括總理奧拉夫·朔爾茨)早就在討論“汽車危機”。

德國中型企業應用技術大學漢諾威校區汽車經濟學講師弗蘭克·施沃佩表示,對於一些供應商來說,這場危機無疑已經達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大衆、寶馬和梅賽德斯如果不控制四大問題就面臨繼續下滑的危險。

1.內燃機汽車太多。德國汽車製造商繼續銷售大量的內燃機汽車。對於大衆汽車而言,這適用於所有相關市場。截至8月底,核心品牌大衆在歐洲註冊的柴油和汽油發動機汽車比例接近87%。同期整個歐洲市場的這一比例僅爲80%左右。即使在與歐洲和中國相比電動化程度較低的美國,大衆汽車也存在內燃機汽車供應過剩的問題。很明顯,汽車製造商提供的內燃機汽車越多,它們就越容易失去市場份額。而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註冊量較高的品牌正在贏得市場份額。

2.二氧化碳限值下降。今年歐洲電動汽車的增長速度主要因德國的銷售低迷而放緩。明年這種情況將進一步改變。屆時歐盟將實行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從2025年起,在歐洲新註冊的某一品牌汽車平均每公里只能排放94克二氧化碳,目前的限值約爲115克。

在德國製造商中,目前只有寶馬符合這一要求。奧迪和梅賽德斯有望在明年推出基於更具技術競爭力的新型電動汽車。直到2026年,大衆汽車才能推出經濟型小型電動汽車ID.2。

3.中國市場帶來問題。多年來,德國汽車製造商的資產負債表因中國看似永無休止的增長而閃閃發光。據估計,在巔峰時期,大衆、寶馬和梅賽德斯一半以上的利潤來自遠東地區的客戶,主要是通過出口高價豪華車和本地生產的量產車型。這個時代已經結束。長期以來,來自中國的高收益掩蓋了大衆汽車在歐洲和美國的許多結構性問題。未來幾年,即使是最強大的企業也可能被比亞迪和吉利等本土冠軍企業及其電動汽車擠出市場。

4.產能過剩和勞動力成本高昂。由於德國製造商銷售疲軟,人們越來越關注工廠產能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德國。德國國內生產工廠規模過大,有時甚至完全多餘。通常情況下,製造商的目標是利用80%以上的產能,以支付設備、材料和人員成本。德國所有汽車裝配廠平均約有三分之一的產能過剩。現在德國汽車業每小時的勞動力成本爲62歐元。這是歐洲最高的水平。法國爲47歐元,意大利爲33歐元。另一個負擔沉重的因素是能源和因病缺勤的開支相對較高。(編譯/聶立濤)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