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民黨經濟論壇副主席:德中在電動汽車和AI領域有很大合作潛力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雲怡 陳青青】德國社民黨經濟論壇副主席馬蒂亞斯·馬赫尼希日前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鑑於當前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德中兩國保持溝通並進行坦誠對話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國總理朔爾茨即將對中國的訪問有着非常積極的意義。他同時表示,德中兩國在電動汽車、人工智能領域有很大的經濟合作潛力。

馬赫尼希曾任德國聯邦經濟部前國務秘書,4月8日至9日,應中國經濟聯絡中心邀請,他帶領一個德國社民黨經濟論壇代表團訪問北京。此行正值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前夕,據報道,朔爾茨預計將於4月14日至16日率領大型商貿代表團訪問中國,代表團成員可能包括寶馬、梅賽德斯-奔馳、西門子、默克、拜耳、蒂森克虜伯等知名德國企業高管。

馬赫尼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由於當前國際局勢複雜,一些中小企業可能在投資時考慮地緣政治風險因素,但總的來看,德國企業仍然重視並看好中國市場。目前,巴斯夫等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已在華進行大規模投資並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未來雙方還將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AI)等領域有巨大的合作潛力。

“沒有什麼中國的AI、德國的AI或美國的AI之說,AI就是人類的AI,否則它將無法運轉。”他表示,德中和其他各國應合作建立AI、數據安全等領域的共同標準,以充分實現技術進步的潛力。

“即使德國政府正在推動所謂‘去風險’,但德國企業的CEO們仍然願意加入朔爾茨的訪華團。”路透社這樣報道稱。另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援引德國央行的數據分析顯示,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3%,總額達119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德國去年對華投資佔德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例擴大至10.3%,爲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德國在亞洲其他地區的直接投資則停留在8%左右。

馬赫尼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鑑於當前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德中兩國保持溝通並展開友好的對話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探索合作領域。”他表示,“儘管可能存在分歧,但尋找解決問題的共識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朔爾茨總理的訪華之行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公開資料顯示,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項目最多的歐盟國家。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我國累計批准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12634個,實際使用金額42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爲汽車、化工、發電設備、交通、鋼鐵、通信等。不過,歐盟近期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醞釀加徵關稅的舉動爲中德經貿合作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

去年10月,歐盟宣佈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關稅。據歐委會預測,在歐洲銷售的中國電動汽車份額在2025年可能達到15%。對此,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4月7日在巴黎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依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

對此,馬赫尼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中國電動汽車輸歐問題上,雙方要找到“智慧的解決方案”。他認爲,德中兩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其實有很大的合作潛力,在該領域的決定“應由企業做出,而不應由政治因素決定”。

他表示,德國現在確實有關於中國“產能過剩”的討論。對中國來說,德國和歐洲是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產品和技術的重要市場。在電動汽車領域,雙方需要保持開放溝通,達成相互理解,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探索更加廣泛的合作領域,並從經濟交流中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