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場均狂砍25.3分的張衛平,和魔幻的1978年男籃世錦賽
1978年,中國男籃第一次參加男籃世錦賽,在那屆比賽裡,張衛平張指導場均砍下25.3分,高居得分榜第二位。
事實上,張衛平那一年場均25.3的得分至今都是中國男籃球員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的最高得分紀錄(姚明最高在06年世錦賽場均砍下25.3分,與張指導持平),而關於那屆比賽和張指導的發揮,其實有很多值得一說的內容。
很多人都知道張指導在那一屆比賽裡發揮出衆,但卻並不清楚中國隊當時的整體表現,其實由於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籃球參加的第一次國際大賽,因此中國男籃參賽還是以交流學習爲主要目標,球隊實力也並不算強。開賽第一場,他們就以97-154慘敗給巴西隊(值得一提的是,巴西隊的154分還是在當時沒有三分線的情況下轟下來的),創下賽會紀錄,整整輸給對手57分。
不過後面中國隊找回狀態,贏了2場比賽,對手分別是韓國和多米尼加,最終在14個隊裡排名第11,實際上中國隊本來戰績還可以更好一點——當時世錦賽在菲律賓舉辦,舉辦時菲律賓遭受颱風侵擾,結果導致塞內加爾隊在和中國隊比賽時遲到了15分鐘。按照規則,如果中國隊提出申請,那塞內加爾就理應判負,不過如前文所說中,國隊當時抱着學習交流的心態來參賽,因此還是同意跟對手繼續比賽,結果塞內加爾隊在中國隊身上收穫了本次賽事唯一一場勝利。
PS:多年後,張衛平回憶起來,記得是打捷克斯洛伐克時對方遲到,與筆者查到的資料衝突,但筆者仍然傾向於是塞內加爾,因爲如果中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比賽對手遲到了,那打完捷克斯洛伐克後同一場館的下一場比賽不可能沒有推遲,而中國隊唯一不會影響到下一場比賽進行的比賽就是打塞內加爾,因爲那場比賽是在下午進行,不影響後續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隊雖然贏了兩場,戰績在所有亞洲球隊中最好,但排名卻並不是亞洲球隊最高,最高是7戰全敗卻依然躺進了前八的東道主菲律賓隊。
明明全敗,爲什麼菲律賓還能進前八呢?因爲當時世錦賽的賽制非常奇葩,12支參賽球隊被分成3個小組,進行第一輪循環賽;每組後兩名進入敗者組,而前兩名一共六支球隊加上東道主和衛冕冠軍進入勝者組,分別進行第二輪循環賽;循環賽前兩名打決賽爭奪冠軍,其他三四名,五六名,七八名分別打單場排位賽(這也是男籃世錦賽第一次引入單場淘汰的賽制)。
換句話說,菲律賓作爲東道主,根本不用打就能直接進前八,然而在第二輪循環賽中,他們被七個對手輪番欺凌,場均輸掉33分。這樣的世界第八顯然不太合理。而在四年之後,東道主哥倫比亞以同樣的方式——六場全敗、場均輸30分——拿到了世界第七(衛冕冠軍在那一屆被取消了保送福利,所以勝者組只有7支球隊)。大約是爲了讓這樣的不合理局面不再出現,1986年世錦賽增加了參賽名額,並且所有球隊都要從第一輪小組賽打起。
但話說回來,菲律賓隊的情況多少情有可原。其實菲律賓並非絕對魚腩,4年前他們在世錦賽上還贏過澳大利亞,但是本土世錦賽開賽三年之前,菲律賓籃球聯賽(PBA)成立,是亞洲第一個職業籃球聯賽(也是全世界現存的職業籃球聯賽中第二早的,僅次於NBA)。別忘了,那還是職業球員禁止參加FIBA比賽的時代,所以現場球迷只能眼睜睜地看着由大學生和MICAA(馬尼拉工商業運動協會)的業餘球員組成的“國家隊”在主場被屠戮。
除了菲律賓和中國以外,韓國隊是另一支參加了這屆比賽的亞洲球隊,他們當時7戰1勝6負,唯一的勝利是加時擊敗塞內加爾,在那場比賽裡,韓國隊的核心崔富永砍下20分,事實上,他在那屆比賽中的場均得分排名賽會第四,達到了21.1分。
而這實際上就牽扯到了一個一般球迷不太樂意討論的掃興問題,那就是張衛平老師這個得分榜第二的含金量。
實際情況是,張衛平老師的數據,多少有幾滴小小的“水分”。因爲小組賽面對兩個後來進入勝者組的對手,張衛平場均僅得12.5分。而對上剩下五個對手(對波多黎各的比賽是在第一輪循環賽打的,但成績帶進第二輪),張衛平則砍下30.4分。
當然,這種水分在FIBA的比賽中普遍存在,1978年這屆比賽的得分王布拉貝內茨就不遑多讓。這位捷克斯洛伐克小前鋒在兩個出線對手身上只得到場均19分,而在敗者組場均30分。面對波多黎各他,他砍下44分,刷新了世錦賽得分紀錄,下一場面對中國隊再得41分。
與之相反的則是得分榜第三名,南斯拉夫的小前鋒達利帕吉奇。面對兩個敗者組對手和菲律賓,他場均16.3分,而面對其他對手則可以得到25.5分。在這屆星光熠熠、幾乎是“從未打過NBA的偉大球員”集結得最整齊的一屆世錦賽上,達利帕吉奇絕對是星中之星。不過遺憾的是,除了達利帕吉奇外,大多數傳奇巨星並不在巔峰。巴西隊最具代表性:這是“國王”烏比拉坦五次世錦賽之旅的最後一次,也是比他小14歲的“聖手”奧斯卡-施密特連續四屆參賽的頭一次。
達利帕吉奇
由於1978年世錦賽是第一次引入單場淘汰排名,因此勝者組的循環賽打完之後,之後的排名賽是打的昏天黑地,除了除了澳大利亞輕取——還能有誰?——菲律賓獲得第七名外,剩下三場單場決勝負的比賽都異常激烈。美國以96比94戰勝加拿大獲得第五。季軍爭奪戰在巴西隊與意大利隊之間展開。有趣的是,在不久前的1978年足球世界盃上,也是這兩個國家爭奪銅牌,當時巴西2比1取勝。
回到籃球世錦賽,巴西與意大利這一場比賽的最後時刻,意大利馬爾佐拉蒂命中關鍵球,反超比分。時間所剩無幾,巴西側翼馬塞爾-德索薩接到發球後在中線雙手推射,球進了!意大利傳奇中鋒梅內金冷靜應對,帶領隊友對裁判和技術臺官員展開圍追堵截,要求改判進球超時,可惜無力迴天。86比85,巴西人又一次以同樣的分差擊敗意大利人獲得銅牌。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是男籃世錦賽第一次引入精確到0.1秒的計時器,這或許決定了最後一球的認定。
決賽在南斯拉夫和蘇聯之間展開。30歲的南斯拉夫大前鋒喬西奇和34歲的蘇聯得分後衛貝洛夫(絕殺慕尼黑的主角之一)一定想不到,數年後他們會成爲頭兩位進入奈史密斯名人堂的國際男籃運動員。此刻,喬西奇估計在爲如何應對年輕力強的蘇聯中鋒特卡琴科犯愁,而貝洛夫大概在頭疼怎麼才能搞定正值巔峰的達利帕吉奇。
特卡琴科長得頗具特色,一出場氣氛就蘇聯了起來。濃密的八字鬍,強壯的斜方肌,一雙長臂,緊身背心的深U領內露出濃密的胸毛,活脫脫是個鋼鐵工人。南斯拉夫的內線瘦得好似麥稈,被打得嬌羞躲避,不敢回手。幸而有外線雙槍基恰諾維奇和達利帕吉奇,絲毫不落下風。
雙方上半場41比41,下半場32比32。蘇聯大前鋒米什金在比賽還剩27秒時自投自搶、補籃得手,把比賽送進加時。
加時賽才過了1秒鐘不到就風雲突變——特卡琴科在跳球時犯規,五犯離場。雖然蘇聯隊頑強地在最後30秒連得4分,但當時的規則(沒有三分球,不死球不停表)太過有利於領先一方將勝利保持到最後。最後3.6秒,裁判將關鍵的界外球判給南斯拉夫。巴爾幹人在一片混亂中捱到了計時器走完。後衛斯拉夫尼奇興奮地想把皮球踢上觀衆席,但是踢疵了——這對他和觀衆大約都不是件壞事。南斯拉夫82比81贏下了史上第一場男籃世錦賽決賽。
達利帕吉奇在決賽裡砍下21分,榮膺賽事MVP。二十六年後,53歲的他在發表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入選感言時,帶上了女兒充當翻譯。發言到最後,老達決定露一手,也來了幾句英語,卻把“感謝我的家人和女兒”(“Thank my family. Thank my daughter.”)說成了“感謝大家給了我家人和女兒”(“Thank you for my family. Thank you for my daughter”)。不能對老達的英語有太多苛求,畢竟沒在美國生活過並不是他自己的錯——早在1976年,他就曾應“紅頭”奧爾巴克之邀去參加凱爾特人隊的訓練營,但最後受限於FIBA的“職業球員禁令”,爲了繼續參加國家隊而放棄了進入NBA的機會。1978年世錦賽和1980年奧運會金牌是對這一決定的最佳回報。
除了達利帕吉奇之外,入選賽事最佳陣容的還有冠軍南斯拉夫的喬西奇,亞軍蘇聯的特卡琴科,季軍巴西的奧斯卡-施密特和馬塞爾-德索薩(一說是南斯拉夫的基恰諾維奇)。網絡盛傳的張衛平入選最佳陣容並不屬實。實際上,世錦賽最佳陣容成員無一例外,都來自從第一階段循環賽中出線的球隊,且通常來自四強。
而在世錦賽的歷史上,只有一位球員沒打進八強卻進了最佳陣容,他就是2002年的姚明。
而或許本屆世錦賽最大的遺憾,就是美國沒有派出大學生一隊。12名美國隊員此後加起來只打了32場NBA比賽。如果美國籃協像重視奧運會一樣對待世錦賽,我們或許就能見證“魔術師”約翰遜和拉里-伯德第一次作爲隊友征戰世界大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