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信愛/疫情中有藍天 談疫情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單信愛社團法人臺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副秘書長

今年暑假特別長,種種跡象看來,短期間不可能回到疫情爆發前的正常上班上課日子。此時,孩子傳來「同校學生有人輕生」的訊息筆者不禁擔心,在疫情下,我們的青少年正面臨什麼樣的壓力?沉重嗎?難解嗎?

去年一份OECD的跨國報告中顯示,年輕的一代因疫情衝擊內心升起憂鬱、擔憂、恐慌,悄悄地吞噬着青春生命的陽光。由於孩子們受教權的影響,和封城下與人隔離產生的焦慮與孤獨感,加深青少年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心理壓力。據國外統計,疫情期間出現自殺或者自殘的青少年增加了約20%。

▲據國外統計,疫情期間出現自殺或者自殘的青少年增加了約20%。(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123RF)

要如何接住並陪伴每一位青少年走過疫情的衝擊?筆者認爲,現在正是親師合作的好時機,由家庭學校、社會編織成一個安全網,學校端的輔導室應主動關心曾被輔導的學生,並設立學校輔導專線提供及時協助或安排轉介其他單位。而身爲家長的我們,在疫情期間,更要多注意小孩情緒的變化,多一點關心。

其實,爲青少年的心靈健康把關,避免憾事發生,家長也可以超前部署的。由於青少年心理傾向於衝動、主觀、武斷,在情緒控制上能力較弱,容易有二極化表達方式:不是以強烈情緒宣泄,就是自我封鎖壓抑。此時,若父母細查,選擇直球對決,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大家都輸了。

如何適切表達情緒,是一種藝術,父母務必要學起來,尤其是三級警戒孩子只能宅在家容易起衝突的這段期間。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很生氣時,可以說:「我現在很生氣,等我不生氣時再跟你談」。人在生氣的時候,多半是講不出什麼好話的,與其等到傷了人,誤了事後再來懊悔,還不如早些選擇默然不語。

▲如何適切表達情緒,是一種藝術。(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如何爲衝突踩剎車及情緒換檔?可簡化爲兩個步驟:一是「停下來」,暫時離開喝杯水或轉移注意力,或從事一些愉快的活動,例如運動、聽音樂、玩遊戲、放鬆深呼吸等;待心平氣和後,再解決問題。二是「找人傾訴」,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說出來是最好的紓解方式。跟孩子或家人怎麼說話?筆者大推「我 - 訊息」的句型,說明是哪一件事、哪一個動作或哪一句話,讓「我」有什麼樣的想法與感受,分享我的期待和盼望,不要批評或嘲笑。

而「你- 訊息」的句型,則多用來欣賞讚美,「看到『你』有顆善良的心…幫助需要的人…沒有怨言…」等加上幽默感,都是很好的家庭生活潤滑劑

好的溝通方式能拉近彼此的距離。面對孩子丟來的心情壞球,父母可用同理心和「開放式的問句接球,例如「你覺得如何?…你會怎麼做?」「你希望媽媽怎樣幫你?」讓孩子去描述去發揮,爸媽千萬不要批判或急着給建議下結論,傾聽孩子內心的需要;當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被接納時,自然就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此外,在家相處時間變多,父母的態度也要調整,先與孩子設下明確的遊戲規則界線,之後就別緊盯着孩子的一舉一動,也別叨唸比較、或一直給建議,少點掌控,可多點愛的行動,例如準備孩子愛吃的食物、一起運動、卡片字條等傳達心意。

最近就有媽媽告訴筆者,她就讀國中的兒子告訴她:「媽,爸爸變了,他講話變的很溫柔,也不會不耐煩,也不會咄咄逼人,也不會自以爲是…媽媽我這種感受不好意思跟爸爸說,你可以跟爸爸說一下嗎?」原來父母親使用的言語習慣,影響小孩的程度遠超出我們大人的想像喔!

▲除了規律作息、運動,孩子更需要社交。(圖/翻攝pexels、unsplash)

除了規律的作息、運動,孩子更需要社交。馬斯洛說過,社交需求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鼓勵疫情中刻意與好朋友、同學有個放鬆時間、聊天。

筆者和身邊有信仰的好朋友,每週刻意約好時間線上一起分享生活、心情和困難,在疫情巨浪裡不不孤單,每次聚會大家就像在倒垃圾、排毒,互相接納、勉勵,聚會完後身心都感到格外輕鬆。父母應對孩子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精神狀態有意識和警覺性,若有需要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無論是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張老師1980專線、生命線專線1995、宇宙光關懷熱線23692696或聯絡地區衛生所安排社工員訪視就可以連結到所需要的資源。

一般而言,父母們多擅長對孩子的教育超前佈署,其實對孩子的關愛,更應該超前部署,尤其疫情隔離在家的期間,孩子亦承受着心理壓力。愛,就是最大的力量,父母師長以期待、關懷,幫孩子擦拭心窗的塵埃,走過疫情後,窗外依然有藍天

熱門點閱》

陳志金全臺多起接種後死亡 該不該讓長輩疫苗

吳昆玉疫戰不是「政治問題」 是致命「管理問題」

藍弋豐/Α、β、γ株是啥咪?熟悉希臘字母瞭然變種病毒

► 高明見/猝死案例增 打完疫苗不能只靠多喝水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