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靠聽說讀寫,永遠學不好語文
要想把語文學好,聽說讀寫的確重要,但比起思考來,前者不過是表象而已。
正如一位老教師常言,“語文不過是漢字的排列組合,但若不會思考,這些字再怎麼組合,也不過是寥寥數語,不值一提。”
許多孩子書讀得不少,作文寫得不少,但爲何成績不理想?
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單憑一味堆積字詞句,終究只學了表面。而一旦具備了思考能力,這些素材便如井水般層層昇華,轉化爲內心真正的積澱。
思考的作用,說到底,是將知識轉化爲能力的橋樑。
學語文從來不在於會多少字、記多少詩,而在於能否通過思考,將所學內容與自身生活經驗融合,這纔是我們所說的“學以致用”的核心。
我們追求的語文教育目標,從不是做個滿腹詩書的“字詞搬運工”,而是培養會思考、善表達的內心世界豐富的人。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不同角度,探討“思考”在語文學習中的深遠意義。
角度一:思考,讓積累深入心靈
光會聽說讀寫,只是積累材料、豐富詞彙而已,很多孩子語文成績上不去正,是因爲只停留在“堆積”的層面。
打個比方,像是搬磚一般地背誦、抄寫,詞句多了,卻依舊稀裡糊塗,遇到新問題還是束手無策。
這就像有些家長給孩子刷題,以爲題量大就能提升,殊不知這樣根本就是事倍功半。
想要孩子在語文上突破,得先培養他們真正“動腦”的能力,而非一味地“動手”。
比如,有個孩子,每天抄寫詩詞,但抄了幾十遍,依舊背不下來。後來老師讓他思考每句詩的含義,他恍然大悟,詩詞居然蘊含着作者對生活的深沉感觸!
如此一來,背誦輕鬆多了,而不再是機械的任務。
角度二:思考,讓語言成爲“表達工具”
許多孩子之所以討厭語文,是因爲他們認爲語文不過是填空、選擇這些“死知識”的組合。
缺少思考能力,便無法感受語言的力量。
其實,語文學習應是一種靈活的“自我表達”,讓人藉此與他人分享內心世界。倘若只會背誦,語文學習成了枯燥的任務,難怪讓孩子們對這門學科退避三舍。
記得一個學生寫作文,總是生搬硬套,總寫些無趣的內容。
老師一再引導,問他對生活中的細節有何想法。
漸漸地,這個學生開始在作文中分享自己對家庭、友情的真實感悟,文字靈動了許多,語文成績也隨之提升。
角度三:思考,讓人具備“批判性”與“創造性”
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才能夠在海量信息中分辨真假。
而具備創造力的孩子,才能讓語言真正富有生命力。這種雙重能力,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如今,信息龐雜,孩子學會甄別信息、獨立思考,才能真正立足於社會。
有一次,學生們討論網絡上的新聞,一位學生因爲缺乏思考,只是一味跟風轉發。
後來老師引導他“用語文的思維去思考”,分析事實、判斷立場,他頓時醒悟,不再是個隨波逐流的旁觀者,而逐漸成爲一個有思想、有判斷的人。
這些道理看似淺顯,但要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必不可少。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呢?
解決方法,其實並不難:
那就是,培養思考力,讓語文學習觸達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首先,激發興趣是關鍵。
要讓孩子們覺得語文有趣有用,老師和家長就要善於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語言的美。比如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日常物品,激發其興趣,讓他們思考“爲什麼菜的香氣比果汁濃郁?”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漸漸會明白:語文的意義遠超課堂,它就在生活的點滴間。
其次,要鼓勵孩子們自由表達,不要讓他們僅僅背誦課本的內容。
家長和老師應當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去描述生活,這樣,他們對語文的理解將不再流於表面,而是觸及內心。
比如,寫日記可以是自由的,不受限於課本規定的主題,讓孩子們在寫作中找到自我表達的愉悅。
最後,不妨引導孩子多問“爲什麼”。
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對生活中的現象產生興趣,從而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另一方面,這樣的思考習慣將幫助他們在面對語文難題時,更加得心應手。
所以說,語文學習,從來不止於書本。
思考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去闡釋世界,這纔是語文教育的真正意義。
當思考能力漸漸內化爲孩子的習慣,語文成績自然水到渠成,學習的動力和方向也隨之明晰。
而從長遠來看,這種由思考力滋養的語文學習,將帶領孩子們一路成長爲有思想、有判斷、有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