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利潤低的困局,中國品牌該怎麼破?

從上半年到下半年,各大車企經常大喊“壓力大”,既要打價格戰,又要時刻盯着銷量,關鍵是錢還比以前賺得更少。尤其是一衆中國品牌,一算下來,單車利潤依舊很低,而且差點就要虧本賣的地步。

2024年上半年的中國品牌單車利潤排行榜,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經看過。通過榜單能發現,即使是中國品牌當中單車利潤最高的長城汽車,其單車利潤也僅爲1.28萬元,比很多來自海外的車企都要低。而部分中國品牌銷量確實並不低,單車利潤卻依然不算很高。

儘管各大中國品牌近年憑藉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口,徹底改變了過去以合資品牌爲主導的市場格局,但在賺錢盈利這件事情上,實際差距還是不能不正視。

有觀點認爲,這是盲目發起“價格戰”所導致的後果,而較低的單車利潤也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導致工人工資待遇下降,向供應商壓價等一系列次生問題,甚至疑似存在“偷工減料的不良行爲。

當然,這種觀點多少有點事後諸葛亮,歸根到底,如今國內汽車市場已經處於消費者佔主導的地位,也就是供大於求,降價則成爲必然的趨勢,市場“無形的手”力量強大,並不是靠企業一兩句抱怨就可以改變。

議價能力從來都是靠競爭才能爭取回來,中國汽車市場的格局一向與海外不一樣,不僅容納大量來自海外的汽車品牌,還有大量的中國品牌,車企與品牌的數量遠超海外任何一個國家及地區。在這種局面之下,市場不可能不內卷。

因此,近年來已有不少品牌已經被中國市場淘汰,不管中國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都有,有人或許感到惋惜,認爲“惡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但如果從客觀的視角來看,那些被淘汰出局的所謂“良幣”,本身就沒有認真思考怎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且一直忽視自身的內部問題,最終纔會從市場上消失。

就以鈴木爲例,直到退出中國市場,並沒有能拿出尺寸適合市場需求的車型,也並沒順應市場的變化,認真設計一款適合本土化市場需求的產品,價格方面與其它日系品牌相比又體現不出競爭力,品牌也一直與“廉價”脫不了鉤,最後越來越小衆,淪落到退出中國市場的地步。

而國產Jeep的退出,同樣也是自身的問題導致,儘管品牌知名度足夠地高,本土化方面也曾投入不少,但產品始終不夠貼近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質量也一直是其短板,與合資夥伴之間更是產生了一些矛盾,最終宣告破產收場。

其實,在汽車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汽車品牌退市並不少見,有的品牌甚至直接消失,像寶沃、薩博、水星汽車、龐蒂亞克等等,都是因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敗下陣來,破產、被收購兼併,最終消失。

目前中國品牌單車利潤之所以不高,主要還是因爲大部分中國品牌都拼命在產品上做加法,爲了獲得用戶的認可而不斷爲新車堆料,產品確實更出色了,成本自然也會增加。同時爲了在技術領域更快趕上對手,中國品牌沒少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資源,尤其近年新能源化、智能化轉型的階段,甚至一刻都不敢鬆懈。然而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未必都能對等,短期內還未能取得成效。

但這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中國品牌這些年在品牌方面一直處於劣勢,如今雖然技術、品質方面雖然都有顯著提升,在部分領域甚至佔據優勢,但不少消費者始終還是以老的觀念看待中國品牌,並未能完全接受。

相比之下,很多合資品牌早就在做減法,甚至被爆出不少“偷工減料”的現象,但消費者卻對這些品牌比較的“寬容”。而像特斯拉這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品牌,更是在各方面都很“摳門”,通過高度簡化的設計,精簡車身上的零件,生產流程也儘可能簡化,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就連廣告營銷都不做,對於很多留有傳統造車理念的車企來說,很多操作甚至不敢想象。

事實上,特斯拉的車型在鈑金做工、用料、使用體驗方面都並不優秀,這些要素一旦放在中國品牌身上,絕對會被放大並批判一番。而特斯拉的質量也一直被國內外用戶所詬病,參考J.D.Power發佈的2023年美國車輛可靠性報告,特斯拉的分數比。但特斯拉PP100得分爲242(分數越是小代表越可靠),連行業平均水平也達不到。但由於馬斯克的個人魅力以及特斯拉的品牌影響力着實夠強,甚至到達某種信仰的程度,而銷量表現卻依舊穩定。

目前,中國品牌普遍以國內市場爲重心,雖然正在開拓海外市場,但市場佔比依然還不高。儘管中國汽車市場的體量足夠大,但由於競爭十分激烈,品牌溢價相比那些來自海外的汽車品牌也有較大的差距。而海外的汽車品牌由於發展時間更早,部分巨頭早已在世界各地佔據了市場的關鍵地位,並且發展範圍也很廣,這也是中國品牌的現實差距。

想要突破單車利潤低的困局,中國品牌需要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充分發揮中國汽車的產業優勢,在更廣闊的全球市場當中獲得更廣泛的認同。而對品牌來說,中國品牌“走出去”也是一種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方式,從而逐漸讓消費者改變固有的觀念。

汽車網評:中國品牌揹負了太多的期待,也正是這些期待促使中國品牌不斷進步。未來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中國品牌憑藉新能源化、智能化的先發優勢,在全新的技術賽道上向海外品牌逐步追趕並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