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勝了民主 兩岸失了自主

(示意圖/達志影像)

總統大選後隔天,諾魯在北京策動下與臺灣斷交,過去臺獨色彩鮮明的賴清德,如何在中美極力控制雙方不走向對抗的「冷和平」氛圍中,維持臺灣自主性,不因選邊站而流失國家利益,恐怕成爲新政府還沒上任就要先準備好的重大挑戰。

拜登在臺灣大選確定後,第一時間親口說出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目的就是向北京傳達美國尊重中國的立場。事實上,去年11月在舊金山的拜習會,中方已表示希望拜登能親口承諾,不過當時臺灣選舉結果未定,拜登不希望讓共和黨認爲自己向中方低頭,僅由國安顧問蘇利文等人之口,表達不支持臺灣獨立的態度。因此,美方選後的反應,顯然是中美在選前針對臺灣問題溝通的共識,從當選的那一刻到5月就職,北京觀察的指標,將會是美國究竟有沒有在臺灣問題上,做到合乎中美需求的控管。

白宮在選後第二天派遣特使團到臺灣,表面是祝賀完成民主選舉,實則告知賴清德政府不能比中華民國臺灣路線更激進。然而,對《中華民國憲法》有所疑慮的賴清德,短期內雖願意配合,但這樣的約束力,是否能持續忍受限制,將是美方觀察重點。

相較於臺美互動的明顯痕跡,北京態度更值得臺灣花心思揣摩。民進黨繼續執政,北京聽其言、觀其行的同時,必然會對臺灣採取相對強硬的行動。一方面,向民進黨政府傳遞反臺獨警告,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對內,向中國大陸的民衆給交代。

當全世界聚焦北京的反應,中方沒有理由貿然對臺採取軍事行動,讓自己被貼上負面標籤。不過,也正因全世界都關注,所以北京對臺灣採取的行動,將會以「讓臺灣有感,但不波及其他國家」爲原則。這會讓其他與中國仍有經貿互動的民主國家謹慎思考支持臺灣的成本,而短期內,在外交、經濟等問題上,北京會對臺灣施加壓力,首當其衝就是策動邦交國與臺灣斷交,以及針對僅限於兩岸間的貿易往來加諸更多限制。

選後的臺美關係,在拜登政府的控制下,會維持風險控管的基調,雖然短期內不至於發生戰爭,但真正的挑戰最快在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後就會出現。倘若白宮易主,執政的民進黨在中美之間,若持續採取單押美國的策略,就很可能面臨到美國新政府跟拜登不同調的風險。

後蔡英文時代,中華民國臺灣的論述,北京還願不願接受?美方如果不願讓美中關係出現變數,恐怕對賴清德政府的建議只會更多。因爲選舉,讓臺灣人民自豪於擁有民主,但政治領袖如果在兩岸事務上只能完全依賴盟友指點,失去了自主,試問,民主勝利究竟爲臺灣贏得了什麼?(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