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難轉身,蘋果會是AI時代的諾基亞嗎?
文 |騰訊科技
作者|騰訊科技 涵 清
編輯|鄭可君
本文預計閱讀時長13分鐘
丨劃重點(討論僅爲交流學習,騰訊科技無商業傾向)
● 蘋果在大模型領域是否已經落後:李楠認爲蘋果在AI領域完全踏空了,它傳統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優勢已不再是核心競爭力;王煜全認爲蘋果擁有“金礦”,它在本次革命中還有機會,其核心優勢在於對用戶行爲數據的掌控,即使在當前的智能革命中行動緩慢,未來它依然具備憑藉這一控制力引領行動智能的潛力。
● 蘋果的AI數據隱私問題:李楠認爲馬斯克在推特上已經說得很清楚,調用第三方大模型時,還是得把數據給到GPT。我可以信任蘋果,但我不信任OpenAI;王煜全認爲歸根結底,隱私安全的信任與否其實只有兩個選擇,不管你信任誰,都會有漏洞,重要的是“權衡利弊,取其輕”。
● 未來AI的硬件產品是不是手機:李楠認爲預測未來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極其困難,甚至喬布斯也無法完全看清;王煜全認爲短期來看,未來手機將作爲管理中心連接各種設備,人工智能的核心是通過規模化提供高端服務,硬件和軟件的價值在於有效傳遞這些服務,而非僅作爲簡單的工具存在。
● 蘋果要實現萬物皆可AI還需要什麼:李楠認爲蘋果喪失了激發用戶情感的能力,作爲消費品牌,它喪失了“One more thing”和“Think different”的能力,這可能是它面臨的更大難關;王煜全認爲技術革命的核心在於觀念的突破,而蘋果當前的Apple Intelligence只是對現有服務的提升,缺乏真正的創新。
9月10日,蘋果召開了2024年秋季新品發佈會,正式發佈了歷史上的第一臺AI iPhone。iPhone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成爲全球最具標誌性的智能硬件之一,持續引領着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然而,隨着大模型技術的崛起,蘋果的領先地位似乎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次發佈會中,蘋果展示了其在硬件和軟件上的進展,但相較於OpenAI等公司在大模型技術上的突破,許多人開始質疑:蘋果是否已經在這場大模型競賽中落後了?與此同時,蘋果一直以其嚴密的隱私保護機制而聞名,但在AI時代,數據的獲取和利用變得至關重要。蘋果是否能夠在繼續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推動AI技術的進步?這種平衡變得越來越難以把握。
除此之外,未來AI硬件的載體是否仍然是手機?隨着智能眼鏡、手錶等設備的迅速發展,手機作爲主流硬件的地位似乎正受到挑戰。蘋果能否繼續依賴iPhone的強大市場份額,還是需要探索其他形式的硬件設備來適應AI時代的需求?
更爲關鍵的是,蘋果要實現其“萬物皆AI”的願景還面臨着技術與戰略上的巨大挑戰。從終端產品的整合到芯片設計的突破,蘋果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解決哪些難關?這些問題不僅關乎蘋果的未來,也關乎整個科技行業的演變方向。
爲了探討這些核心議題,我們邀請到了兩位行業資深人士,他們將爲我們深入分析蘋果當前的處境、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接下來,我們將聽取他們的專業見解,解讀蘋果在這場智能革命中的角色與前景。
丨嘉賓
王煜全 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Frost&Sullivan中國區首席顧問
作爲風險投資⼈,資深市場營銷和戰略投資專家,對全球的科技創新都有最新的觀察和思考。
李 楠 怒喵科技創始人、CEO;前魅族科技 CMO 兼公司高級副總裁、魅藍總裁
作爲資深的手機行業從業者,對硬件及消費電子產品的創新,有着獨到的理解。
鄭可君 騰訊科技主編
以下爲直播實錄精簡版:
01
蘋果踏空AI,還是仍擁有“金礦”?
圖:Apple Intelligence——適用於 iPhone、iPad 和 Mac 的個人智能系統
總結:蘋果的核心挑戰在於硬件與軟件週期的平衡,需在兼顧舊設備兼容性與抓住新技術革命間做出選擇
騰訊科技:怎麼評價這場發佈會?看完後感受如何?
李楠:這些年來,蘋果每年的發佈週期是固定的,它的發佈會一直存在同樣的問題——確定性太強了,以至於我即便不看也能猜到他們會做什麼,毫無驚喜。
王煜全:我認爲蘋果並沒有這麼不堪。它過去的策略,和現在有所不同了。
過去蘋果更多的是處於“evolution”的階段,這種進化過程中的 硬件預埋策略 是非常有效的。
它的做法是,在推出任何新應用時,確保前三代手機都能支持,因此在某些功能推出時不會立刻應用到最新機型上。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總是感覺蘋果推出應用的時間總是比其他公司要晚。這並不是蘋果沒有能力立刻推出,而是因爲它要確保舊機型也能兼容,這個策略在以前是可行的。因爲換手機的週期大概是3到4年,因此,當三代手機都能支持一個應用時,市場上就有80%的蘋果設備能夠使用該功能。這個策略支撐了蘋果的應用生態,特別是App Store的發展。
然而,當今市場的變化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今的革命(revolution),與過去的漸進進化不同。這種革命性的變革迫使蘋果思考是否要繼續沿用舊策略,是否仍然要等待三代手機都能支持新技術再推出新功能。
例如,蘋果這次推出的A18芯片,標榜爲支持Apple intelligence的第一代芯片。那麼蘋果是否要等到市場上有三代手機都搭載了A18芯片,才推出全面的人工智能應用呢?如果這樣的話,可能等到那個時候市場早已發生了鉅變,這樣蘋果就會失去革命的時機。
因此,蘋果面臨兩難的選擇:是繼續揹負過去的用戶基礎,延續之前的策略,還是拋開舊用戶,輕裝上陣,快速跟進新的技術潮流?諾基亞就是這麼死的,但是很多時候,後人沒有辦法吸收前人的經驗,還是會做一模一樣的選擇。
總結:創始人和職業經理人在面對風險與機會時,決策的出發點可能大不相同,庫克的穩健與責任使他做出了更保守的選擇。
王煜全:說到底,還是創始人和職業經理人的問題。Tim cook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經理人,我們已經預期到這是一場革命。我們也預期到蘋果在這個革命當中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們依然會知道蘋果還是會採取保守策略,以至於可能會錯過這場革命。
騰訊科技 :如果他是創始人,可能會選擇放手一搏,抓住一個機會後全力以赴。而庫克帶領蘋果已經13年了,他可能更傾向於穩健發展,確保股價穩定,對投資人有交代,同時也要考慮到維持大批員工的生計。這是他必須優先處理的事情。尤其是在去年大語言模型技術還未完全明朗的背景下,庫克的選擇可能更爲謹慎。
總結:蘋果在AI領域已經完全踏空了,它傳統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優勢已不再是核心競爭力。
李楠:事實上蘋果已經錯過了這場革命。我們都知道,蘋果這幾年一直在不斷收購公司,但它並沒有收購任何一家真正涉及大規模語言模型(LLM)的公司。蘋果所說的AI與今天我們所提到的大規模神經網絡完全不同。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AI的概念。在大規模神經網絡的語言模型領域,蘋果完全沒有核心能力。它與中國一些依賴開源技術的公司水平差距不大。雖然蘋果擁有一些專利,比如通過識別畫面來預測用戶意圖的技術,但與中國其他品牌相比,並沒有顯著差距,這也是它爲什麼需要接入GPT-4o的原因。
因此,蘋果確實錯過了2023年3月由OpenAI發佈GPT4所引發的大規模語言神經網絡革命。在2023年3月之前,蘋果擁有兩個核心技術:芯片設計和操作系統。但當大規模神經網絡成爲算力的中心時,計算的方式從馮諾依曼架構轉向了大規模神經網絡,這使得蘋果的這兩項核心技術不再具備優勢。這是蘋果多年來首次未能掌握最高價值的算力部分。
基於原生多模態數據訓練的GPT-4o發佈後,整個領域的進展非常迅速。我們持續跟蹤所有模型的性能和進展時,感受到的速度非常驚人,完全像我剛畢業時在互聯網早期寫程序的感覺——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出現。
而iPhone是一個擁有7000萬臺級別的量產產品,驅動着全球供應鏈,它的軟件功能已經非常複雜了。在這種情況下,蘋果不可能毫無準備地跟上如此迅速的技術變化。
這說明兩點:第一,蘋果在轉型時確實非常難以掉頭;第二,它在AI領域完全踏空了,顯得非常被動。
總結:蘋果擁有“金礦”,它在本次革命中還有機會,其核心優勢在於對用戶行爲數據的掌控,即使在當前的智能革命中行動緩慢,未來它依然具備憑藉這一控制力引領行動智能的潛力。
王煜全:剛纔李總提到,這次蘋果發佈會表現平平無奇,所以大家的反應很正常,但蘋果的股票並沒有大跌,原因很簡單,儘管發佈會沒有驚喜,但蘋果的終端實力依然存在。
對此,我與李總的看法不完全一致, 我不認爲這一輪的革命是由大模型主導的。大模型主導的是上一輪革命,不管是大語言模型還是其他類型,它們的核心都是內容。比如OpenAI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它利用了整個互聯網的數據進行訓練。
我們需要把話題擴展一下。人工智能時代還沒有真正的思想家誕生,而在之前的互聯網時代,像凱文·凱利這樣的思想家曾出現過。在無線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思想家沒有出現,導致了巨大的誤解,很多人以爲無線互聯網只是互聯網的無線化,實際上它有本質區別。互聯網的核心在於內容的聚集,因此會誕生大模型,而我們稱之爲內容智能。
但無線互聯網是關於行動的彙集,是第一次大規模地採集和分析人類行爲。所以我們稱之爲終端智能,它是行動智能而不是內容智能。在行動智能領域,手機廠商擁有很大的控制力,因爲用戶的行爲被手機廠商記錄和分析。我認爲,只要這種行動控制力沒有被打破,蘋果的優勢依然明顯。
雖然蘋果在行動智能方面還沒有佈局,甚至可能意識還不夠深刻,但等到它真正想做的時候,其他公司未必能超越。因此,蘋果的優勢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現在我們大部分的手機行爲都是通過App實現的,而這些App的底層實際上由蘋果主導。如果蘋果想打通這些App,它是有機會的,但如果它不願意,外界的第三方App想打通的可能性非常小。
這就意味着,蘋果擁有“金礦”,如果它不去挖掘,別人也沒法挖。以前我在爲移動做顧問時也看到過類似的情況,直到某一天無線互聯網真正打開,籬笆才倒塌,這才讓其他人有了機會。這道籬笆何時倒下,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所以蘋果的邏輯很簡單:如果它不推動革命,外界也難以掀起革命。
OpenAI的這種“革命”,它更多是延續了互聯網的邏輯,我認爲這並不是終端智能的本質。目前手機上運行的多個App之間是割裂的,過去我們都體驗過這種痛苦,比如搜索功能越來越低效,因爲內容被分散在各個App裡。當你的行爲也被分散化,導致任何一個平臺對你的認知都是不完整的,無法整合。
然而,蘋果對用戶的認知卻越來越完整。通過手機、手錶等設備,蘋果對用戶的行爲掌握得非常透徹。所以,它的自信並非沒有根據。雖然這種自信對我們用戶可能並不是好事,但它確實是存在的。
總結:算力的變革正在改變軟件和硬件的格局,核心競爭力在於爲用戶提供獨特的高價值體驗,OpenAI目前在這方面領先於蘋果。
李楠:我是做產品的,喜歡用最簡單的大白話把問題說明白。我們在做硬件產品時,常說一句話:“軟件決定硬件”。其實還有一句話我們通常不提,但它是存在的:“算力決定軟件”。過去幾十年,算力一直是基於馮諾依曼架構,所以這句話不需要多說,但完整的邏輯就是這樣。如今,算力發生了變化,軟件也隨之改變。如果過去是Photoshop這樣的軟件主導,現在則可能是Midjourney這樣的AI軟件。因此,軟件變了,硬件也必然會跟着變。
圖:馮諾依曼架構
我想強調兩點:
第一,算力決定軟件,算力發生革命性變化時,軟件也會隨之變革,提供這些軟件的公司大概率不止一家;
第二,軟件決定硬件,當軟件變革時,硬件也會隨之改變,而提供硬件的公司大概率也不會只有一家。與此同時,我要強調最後一點:所謂的“入口論”沒有用戶價值作爲支撐。你並不是因爲掌握了入口而變得強大,而是因爲你爲用戶提供了超越的價值,不能倒置因果。核心在於提供獨特的最高價值能力。客觀來說,今天能提供這種能力的是OpenAI,而不是蘋果,我現在已經不用蘋果手機了。
我還想分享一個調研結果:我們在美國的Discord羣裡有幾萬名真正的消費者,其中一些人買了Meta眼鏡。我們調研他們對Meta眼鏡的不滿之處,氣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Meta眼鏡不能使用GPT-4o。Meta眼鏡賣出了200萬副,但實際上,消費者並不是在購買Meta眼鏡,而是購買Llama。然而,消費者覺得Llama3不夠好,所以他們希望使用GPT-4o。
總結:手機終端在行爲智能上的潛力巨大,能夠直接執行指令,而OpenAI的GPT-4o目前仍侷限於內容層面的輔助功能。
騰訊科技:在AI時代,手機終端與大模型平臺的結合逐漸成爲焦點。兩位認爲,蘋果在這一領域的開放性是否會影響其競爭力?手機終端的潛力又如何在這一場競爭中發揮作用?
王煜全:我認爲,當一場革命來臨時,沿用過去的推論來預測未來是很危險的。現在最好的工具當然是OpenAI,我也同意這一點,但認爲OpenAI就是一切的前提是沒有預見到未來可能會有新的革命發生。而我認爲革命是存在的。我們不要忘記,最近一個熱門的話題就是數據壟斷。我前幾天剛寫了一篇關於“數字封建主義”的文章,談到各個數字平臺正在形成壟斷。
舉個例子,我希望手機能夠通過調用我的App來完成任務,比如我對Siri下指令說“請幫我訂餐”,它就能直接完成。但說實話,OpenAI目前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因爲底層API很難對第三方開放,而手機終端是有可能做到的。現在蘋果還沒有完全開放第三方的API。
不過,蘋果的手機已經在很多底層技術上實現了打通,比如視頻處理功能。其實我最期待的是OpenAI的GPT-4能夠直接打開攝像頭,實時識別視頻內容並與我互動。但目前它只做到了拍照功能,還沒有開放視頻識別功能。但如果我們回頭看看,誰更容易做到這一點?答案顯然是手機終端。所以,手機在執行我們的許多行爲指令上有很大的潛力,而GPT-4o目前更多像是一個參謀或者顧問。我認爲內容和行爲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李楠:關於這個問題,我和兩個斯坦福年輕人——“章魚”的創始人聊過。他們通過蒸餾剪枝將端側模型縮小到一B左右,在學習安卓12的API。他們確實擔心能否學習iOS的API,蘋果是否允許?我告訴他們:“不讓你學的人,就是可能會被你打敗的人。”
這樣的情況在開源軟件時代我們見過無數次。你可以幫助華爲打敗蘋果,或者幫助安卓打敗iOS,因爲你能夠提供比Siri更好的端側AI體驗,幫助執行任務。誰封閉,開源世界就會攻擊誰。最後的結果輸贏不定,但五五開是常見的結果,也許會被擊敗。就像今天的甲骨文,Oracle已經不再具有昔日的影響力。
圖:Oracle
總結:AI技術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成功與失敗交織在一起。終端和AI的形態還在快速演變中,未來充滿了未知與可能。
騰訊科技:目前很多新興AI應用不斷涌現,但成功的似乎微乎其微,兩位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李楠:GPT4的革命自2023年3月開始,到現在2024年9月,才一年多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可能性是無限開放的。我們知道,在高度成熟的互聯網行業後期,投資的勝率非常低,資本認爲只有1%或更少的機會,今天可能還更低。因此,100個失敗的AI應用案例是完全可能的,但不代表那千分之一的成功案例不存在。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例子,比如Meta眼鏡在不到12個月內賣出了200萬副,它確實爲用戶提供了真正的價值。
王煜全:用歷史去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當年互聯網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出現之前,BBS(論壇)一度很流行,大家都在討論,後來很多人說BBS會消亡,事實也證明如此。關鍵問題是,未來的BAT會是什麼樣子?我覺得在這方面的探索很少,討論也不多。
我們常說任何新技術出來就像一輛坦克,但關鍵是如何打出“閃電戰”。OpenAI的ChatGPT確實是個“坦克”,但它的“閃電戰”是什麼?我覺得現在還沒找到。
唯一一個有一定規模的應用可能就是AI搜索,但它的形態現在和未來或許會有很大差異,還未定型,這正是它有趣的地方。因此,終端的很多形態,可能今天我們討論的方向會與未來大不相同。
總結:未來智能終端的成功不僅依賴於性能的提升,更關鍵的是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手機應用與互聯網應用的差異,將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
騰訊科技:兩位如何看待未來“閃電戰”的關鍵因素?
李楠:提到“閃電戰”,iPhone的迅速崛起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閃電戰,它有一個銷量的“金線”。我們認爲,iPhone的實際銷量應該超過了70萬臺,供應鏈訂單超過140萬臺,所以任何未達到這條線的產品,我們認爲都不算是一次新的革命原型。然而,Meta眼鏡已經突破了200萬副的銷量。雖然我不敢斷言它是否真的成功,但至少它達到了一個基本的標準線,展現出了一種類似“閃電戰”的效果。我認爲,未來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模型的智能水平將是決定性的。
王煜全:我覺得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未來可能並非如此。作爲經歷過無線互聯網時代的一員,我當時也曾擔任過移動的能源顧問。 那個時代一開始大家都非常關注性能等技術指標,但後來我們知道,性能到了某個階段,已經不再是限制因素。因此,這也是一種預測,不可能完全準確,但我們應該對性能的持續提升保持信心。
回到問題的核心,我認爲未來的“閃電戰”依然取決於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當性能不再是瓶頸時,真正的障礙是用戶的使用意願。從這一角度看,手機終端是關鍵。事實上,我們現在剛剛邁出了第一步,我們討論的主要是將現有的OpenAI業務從互聯網轉移到手機上,但忽略了手機與互聯網是完全不同的。手機上的應用和互聯網應用可能會有很大差別,而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02
數據隱私:價值與風險的博弈
騰訊科技:接下來我們聊一下隱私安全性的問題,之前兩位對這個話題有不同的觀點:煜全很認可蘋果的安全機制,而李楠對蘋果的隱私保護持懷疑態度。今天我們可以展開聊聊。
圖:Apple intelligence安全隱私
總結:隱私安全在技術發展中是無法避免的風險問題,但當技術帶來的價值遠超風險時,人們往往會選擇繼續使用。平臺對數據的掌控,特別是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李楠:我可以信任蘋果,但我不信任OpenAI。我覺得馬斯克說的是事實。用戶隱私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僞命題。蘋果強調隱私保護,其實更多的是向用戶表明態度,“我很在乎你,我是爲你服務的。”所以我覺得聽一聽就好了。
王煜全:我覺得這事根本就不重要。歸根結底,信任與否其實只有兩個選擇,不管你信任誰,都會有漏洞。到目前爲止,我還沒見過一個完全沒有漏洞的系統。也許在未來,基於去中心化構建的集中計算平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很多人在研究聯邦學習等技術,但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到平臺能否成立、應用能否成功。在此之前,你只能選擇使用這些集中化的平臺提供的服務。
嚴格來說,這些平臺都有漏洞,甚至在某些方面,西方人認爲蘋果的漏洞可能更大,特別是在中國,蘋果還依賴雲上貴州。所有這些都是隱患。如果你認爲有問題,可以選擇不用,但問題是,如果不用,你就會落後。所以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使用這些技術。我們會發現, 很多時候我們使用的技術並沒有那麼安全,但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安全問題就逐漸被淡化了。所以我認爲,只要達到一定的安全性標準,就應該去使用這些技術,因爲它們帶來的利益和價值遠遠超過了安全性帶來的風險。
現在的問題是“權衡利弊,取其輕”。一方面是所謂的安全隱私,可能會有部分用戶隱私被泄露;另一方面則是所有的隱私都被某個平臺掌控,比如蘋果。你會選擇哪一邊?我們之前討論的“技術封建主義”危害更大,因爲它讓你沒有翻盤的機會。這也是爲什麼我認爲,蘋果在下一輪競爭中可能會領先,它對用戶數據的掌控過於強大。蘋果可以不分享數據給其他人,但可以讓自己的應用使用這些數據,這就像當年Internet Explorer是如何擊敗Netscape的一樣。
總結:蘋果在隱私保護和數據監管上的保守態度雖然維護了用戶信任,但也可能限制了其在終端智能領域的發展潛力,尤其是涉及AI代理和API開放等關鍵技術。
騰訊科技:那麼目前來看,如果我們想找到一家比蘋果能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的科技巨頭,還會有誰?另外,蘋果確實是一個消費品牌,很多時候它的動作是爲了傳播效果。至於它具體如何處理和使用這些數據,我們實際上並不知道。
王煜全:關鍵是,屠龍的少年有可能變成惡龍。當我保護得特別好,所有用戶都涌向我時,我擁有了足夠的話語權,你猜我會怎麼做?
當然,坦白說,我也不認爲蘋果完全是在做傳播。我認爲現在尤其是在歐洲,數據監管越來越嚴格,蘋果可能因爲對數據監控的謹慎態度,推遲了許多新技術的推出。
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家都在談論大模型,但我更關注的是AI代理(AI agents),它們能夠幫助我完成任務。一個核心問題是,我能否調用其他API,甚至在手機上調用其他App。在互聯網領域,API的核心就是能夠調用其他應用程序。我認爲,蘋果之所以不開放這些功能,很可能是由於對隱私、監管以及可能面臨罰款的恐懼。既然大家都沒有開放這些功能,蘋果也可能長期不開放,但這也意味着終端智能的功能性會因此受到很大限制。
總結:李楠認爲安卓開源和市場多樣性將推動技術的落地,即使蘋果不開放也不會阻礙創新。王煜全則指出,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底層功能不開放,跨App調用仍面臨技術和監管的障礙,限制了真正的智能行爲分析和應用。
李楠:那不會,安卓陣營是開源的。即使蘋果不開放某些功能,我們可以通過技術demo來展示成果,最終由某些品牌落地,並獲得市場成功。蘋果手機的全球出貨量只佔14%,還有86%是其他品牌的手機,因此不會因爲蘋果不做某些功能而阻礙技術進步。
不同國家、市場和品牌中,總會有激進的品牌通過開源生態取得優勢。我相信這些多樣性會促使功能的實現。比如,章魚正利用安卓開源代碼的API進行訓練。雖然有些App不開放接口,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實現功能,比如通過蘋果的專利模擬GUI操作,或者利用網頁URL調用功能。App生態雖然有限制,但這並不意味着需求無法被滿足。
圖:安卓VS蘋果
王煜全:開源陣營也有相同的問題。即便是開源的安卓,如果它不允許你從底層調用其他App,你也無法實現跨App調用,沒有開放到那個程度。很多底層功能如果蘋果作爲手機終端廠商不開放,第三方就無法調用。不僅僅是蘋果,其他品牌也會面臨相同的監管問題。因此,即使蘋果手機只佔14%的市場份額,其他品牌也會受到類似限制。最核心的問題是,現在手機終端是否能夠實現像“幫我訂餐”這樣的智能操作。訂餐需要第三方App開放數據來分析用戶行爲,而很多App不願意開放這些數據。
雖然有其他方案,比如模擬操作界面或調用網頁URL,但這些並不能真正解決調用App內部數據的核心問題。即使在技術上能夠繞過一些限制,但平臺不開放數據接口,無法實現深度的行爲分析。手機對我的最大價值在於分析我的行爲並做出決策,而這些行爲數據現在並不開放。如果終端廠商不開放底層功能,即便有技術手段,也很難實現我所期待的智能操作。簡單來說,你能設計一個應用監督我在手機裡每次調用App的行爲,知道我在微信裡做了什麼嗎?
總結:未來需求挖掘的方式將超越App的限制,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獲取用戶行爲數據,將成爲新的方向。App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自然語言和新型數據採集方式將帶來更深入的用戶理解。
李楠:過去20年裡,人的需求確實主要體現在App裡的行爲中,但Rewind的案例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Rewind的概念是通過一個掛墜記錄你一天的所有聲音,Plaud則是提供一個AI錄音機,在需要的時候記錄會議。這些應用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習慣了通過App進行行爲表達,但人類的需求和慾望並不侷限於App。我們有更自然、更根本的表達方式,不能因爲用了20年App就認定它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App並不是最優解,也不可能是。如果App不開放,那我們可以不使用它,這並不意味着我們無法發現需求或解決問題。Plaud可以記錄你的會議,Rewind的目標是記錄你一天的音頻,未來或許還會有記錄視覺信息的技術。當我們擁有這些數據時,我們將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用戶,即使不完全知道他們在App裡的具體行爲。
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能夠主動發起對話,甚至可以直接詢問用戶的需求,而這正是App所不具備的能力。因此,未來會有全新的方式來挖掘需求。這些數據將具有極高的價值,但它們並不一定來源於App的操作行爲。雖然App裡的數據很有價值,但我對所有App是否能真正利用這些數據並進行AI化持懷疑態度。
然而,這也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比如我們正在與釘釘合作,釘釘的創始人跟我很熟,他們正在嘗試一個新方向——通過AI對App行爲數據進行訓練,然後利用這個AI來服務用戶。當App能夠理解自然語言並調用其內部功能時,它就可以與其他App進行對話。因此,未來即使我們不瞭解所有App的內部行爲數據,也可以通過自然語言來獲取信息,比如“這位用戶每天大概幾點開會”。
而且在8個月內,我相信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總結:未來手機將超越當前的功能,成爲智能顧問般的工具,幫助用戶快速解決問題並進行分析。小公司雖然具備技術能力,但用戶更信任大公司如谷歌和蘋果,因爲它們能確保數據安全並提供穩定的服務。手機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將徹底改變我們與設備的交互方式。
王煜全:剛纔提到的都是正確的,比如你可以用AI工具記錄視頻、分析App並執行操作,無論是來自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這些技術都可以實現。但問題在於,你會相信一個小公司嗎?回想一下,當年安卓是如何崛起的。當時有很多人做手機操作系統,但最終成功的是安卓,因爲它背後有谷歌支持。谷歌承諾不收費,長期維護系統,大家信任它。而小公司即使技術再好,也難以贏得用戶的信任。手機是非常私密的設備,用戶希望自己的手機能夠保障安全。
其次,操作系統如果開放API,肯定會有監管。大公司能夠確保安全,而讓第三方持續記錄你的行爲,這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討論基於幾個基本點。首先,我認爲手機正在超越當前的基本功能,不再僅僅是用於通訊和娛樂,未來它會承擔更多任務。舉個例子,我經常需要進行研究,過去我會打開電腦,通過谷歌進行搜索,再整理信息。現在,我已經習慣了使用GPT-4o,手機上有語音互動功能,我隨時可以通過語音向GPT-4o提問,比如“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或“幫我整理一下資料”。它馬上就能給出答案,極大地加快了我的研究效率。
目前唯一的問題是,手機上的整理結果還需要導入電腦,但我相信,未來蘋果等公司很快會意識到這一點,可能直接在電腦上實現這一功能。人工智能的加入讓我的研究過程快了一大步,感覺就像有一個強大的顧問隨時在旁協助我。它背後有強大的數據庫,能快速提供所需的分析和結論。
因此,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手機的使用方式將與過去完全不同。如果我們僅從現有手機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那就沒有真正理解未來手機的潛力和用途。
總結:超級App之間短期內不可能打通數據,但隨着App的AI化和大模型的發展,未來App之間通過自然語言進行交流或許會實現數據互通。
不過,短期內競爭仍主要集中在巨頭之間,去中心化的真正實現可能還很遙遠。
騰訊科技 鄭可君:另一個問題,以後各個App之間會願意打通數據嗎?還是說它們更像互相隔着一個防盜門在隔空喊話,但是把數據還鎖在自己這。我很難想象這個情景是什麼樣子的。
圖:App Store
李楠:不用想,肯定不會打通。蘋果的數據屬於蘋果,釘釘的數據屬於釘釘。App生態本身就是個問題,而App這種形態未來必然會面臨挑戰。不過,很多App正在走向AI化,像Notion這樣的應用已經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未來,App有可能通過AI互相對話,比如Midjourney和Notion可以通過自然語言交流,這樣用戶就不需要再費力輸入複雜的提示詞了。如果所有App都能理解自然語言並生成語言,那它們之間爲什麼不能對話?一旦實現對話,數據就相當於打通了。我覺得8個月內我們可能就能看到類似的應用出現。
王煜全:其實並不難想象,各大平臺都基於大模型運行,大模型之間已經有了統一的交流語言——token。一個平臺輸入token,輸出token,另一個平臺同樣也是如此,理論上它們是可以對話的。但問題在於,標準必須足夠統一。
OpenAI的平臺本身很有潛力,比如之前的GPT Store,但它的管理經驗明顯不如App Store。GPT Store只是簡單陳列應用,而App Store開放了很多端口。雖然去中心化的App互通未來可能會實現,但我認爲短期內仍然是巨頭之間的競爭。大模型在應用層面可能帶來新的統一標準,這或許是未來的方向。
03
AI硬件的未來:
手機仍是核心,還是變數難測
總結:短期來看,未來手機將作爲管理中心連接各種設備,人工智能的核心是通過規模化提供高端服務,類似於福特通過規模化生產普及汽車。硬件和軟件的價值在於有效傳遞這些服務,而非僅作爲簡單的工具存在。
騰訊科技:手機之後會是AI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最佳硬件嗎?下一代的產品範式會是什麼?
圖:Meta智能眼鏡
王煜全:關於手機之後的硬件形態,其實很早就開始討論了。雖然智能時代纔剛剛到來,但手機的功能早在之前就已被廣泛研究。當時有個流行的概念叫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個人數字助理),但我們提出,手機的定位應該更高,叫“個人智能助理”(Personal Intelligent Assistant, PIA),因爲它的算力遠超傳統的數字助理。即便到了今天,這個定義依然適用,手機依然是非常強大的設備。
我們還提到了“身體局域網”(Body Area Network)的概念,它是指耳機、手錶、筆記本電腦等設備通過手機組成的網絡。儘管耳機和手錶的算力較弱,但它們通過手機這個中心設備進行數據處理和傳輸。未來,手機可能不再是主要的交互界面,而是管理和處理其他設備的後臺中心。交互界面可能會是VR設備或其他外設。雖然我們攜帶的設備越來越多樣化,但手機作爲“個人智能助理”依然是核心。
在進一步探討未來時,人工智能帶來的核心能力與工業革命非常相似。工業革命的核心能力是規模化生產複雜產品,如汽車,而智能革命則是規模化提供服務。以前很多服務只能通過人來提供,但現在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實現。硬件和軟件的價值在於它們傳遞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如果硬件和軟件不能有效傳遞這些服務,它們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
以福特汽車爲例,1908年福特開始大規模生產汽車,售價僅爲950美元,摺合今天的價格也不到1萬美元。而特斯拉今天還沒有能達到這一價格的車。當時福特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了製造成本,讓汽車變得更加普及。類似地,今天我們追求的目標是通過人工智能規模化提供高端且稀缺的服務,以滿足大衆需求。曾經只有人才能提供的服務,現在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而硬件和軟件只是這些服務的載體,技術進步是爲了更好地傳遞這些服務。
總結:預測未來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極其困難,甚至喬布斯也無法完全看清。關鍵在於行動,不斷嘗試,並在短期內保持靈活性,而不是試圖掌控長期未來。
李楠:我見過很多硬件行業的人,他們試圖預測未來,用產品去賭。通常一次失敗就會損失一個億人民幣,這還只是少數情況。
事實證明,地球上可能沒有人能夠看清超過12個月的未來,因爲我見過太多中國大佬們栽跟頭。
我曾看過一個有趣的訪談,早期的PDA和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老闆談到過他和喬布斯的一次會議。當時他們造不出高質量的智能手機,於是去找蘋果商談。喬布斯在會議中間畫了一個MacBook的圖,然後把各種設備,如音箱、手機等,圍繞在它周圍。喬布斯說,“你看,你的手機可以加入到這個圈的外圍。”但另一人說道,“你錯了,手機應該是這個圈的中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喬布斯這樣的天才在移動互聯網變革的早期階段也未必能看清未來。
所以,今天如果有人說他可以確定手機依然是未來的中心,這種預言有點超出人的能力範圍。不過,我相信現在確實有動搖手機中心地位的機會。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去預測未來,而是在不讓自己失敗的前提下多做嘗試。或許某個項目在6個月內能賺1.6億人民幣,就像Meta眼鏡已經突破了iPhone的銷量金線一樣。我們應該專注於行動、發佈產品,而不是過度預測未來。能看清12個月的人,幾乎是神了。能在6個月內不把自己玩死,就已經很不錯了。
總結:從工業設計的角度,iPhone 16通過4K 120Hz視頻拍攝等功能強化了攝影能力,符合當今視頻時代的需求。增加拍攝按鍵體現了“軟件定義硬件”,提升了用戶體驗。
騰訊科技:蘋果這次發佈會上新增了一個控制按鍵,可以直接使用視覺搜索功能。你們認爲這是合理的交互設計嗎?爲什麼在Siri已經可以快捷喚醒的情況下,蘋果還要加入這種看起來傳統的硬件設計?
李楠:從喬布斯的設計風格來看,他寧願去掉所有的按鍵。我曾參與過一個獲得IF金獎的產品,我們也儘量減少按鍵設計。
然而,這次蘋果反其道而行之,增加了按鍵。但我不認爲這個設計完全沒有道理。從工業設計的角度看,iPhone 16的最重要升級是4K 120Hz的視頻拍攝、實時調整和混音功能。這些增強功能顯然是爲了強化iPhone在攝影和高質量視頻輸出上的能力,這正符合當今TVC和Vlog時代的需求。因此,軟件如此強大地加強了這些功能,爲此增加一個拍攝按鍵,讓用戶更舒適地使用這些功能,是合理的。這是“軟件定義硬件”的體現,爲用戶提供了實際的價值。
至於它是否與Vision Pro有關係,我個人認爲沒有太大關聯。也許蘋果想把它們關聯起來,但在我看來,這只是蘋果的一廂情願。我不覺得Vision Pro有什麼實質性的成功,無論從哪個維度看,這款產品都已經失敗。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它的成功,我作爲20年的蘋果用戶都無法證明它的成功。
騰訊科技:或許Vision Pro還在迭代中,未來它的續航和重量可能會改善,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將會有更廣泛的應用。
李楠:你說的有道理,但這需要蘋果展示出“做減法”的能力。我同意未來可能會有改進,但現在看,蘋果在很多產品上並沒有展現出足夠的減法能力。
總結:新按鍵的意義取決於蘋果是否有更深層的計劃,如果它能啓動智能助理功能,按鍵就有價值。
王煜全:我覺得關鍵在於蘋果的下一步動作,目前它的真實意圖還不清楚。
它在大談Apple Intelligence的同時,展示的應用卻顯得很小兒科。所以我懷疑是否有後續計劃,如果沒有後續,這個按鍵就沒有意義;但如果有後續,這個按鍵可能就有用。
理論上講,增加一個按鍵意味着這個功能會被頻繁使用。如果這個按鍵只是爲了攝像,我覺得不應該這麼設計,但如果是爲了實現視覺智能,比如按下這個鍵,攝像頭不僅打開,還能實時識別物體並啓動對話支持,那這個按鍵就有意義。尤其是如果它能啓動一個強大的智能助理功能,那這個按鍵就變成了助理鍵,這樣的設計是有價值的。
騰訊科技:它的多模態功能或許不僅限於拍攝,我想象中的多模態應該是更全面的,不只是按下按鈕在框內識別物體,而是像一個隨時陪伴在你身邊的朋友,甚至不需要喚醒詞,只要帶着手機,隨時就能互動。
王煜全:我覺得它還是需要有喚醒機制,隨時隨地記錄你會讓人害怕。必須要有一個喚醒信號,讓用戶明確知道自己啓動了互動,並默許設備記錄狀態。雖然用戶可能實際上沒有對信息的真正掌控權,但對監管者必須表現出用戶擁有控制權的樣子。
04
蘋果要實現萬物皆AI,
存在什麼問題?
騰訊科技:如果蘋果要實現“萬物皆AI”,從終端產品、芯片到軟硬件結合的生態系統來看,還有哪些難關需要攻克?哪些是現在需要解決的,哪些是未來需要解決的?
總結:蘋果喪失了激發用戶情感的能力,作爲消費品牌,它喪失了“One more thing”和“Think different”的能力這可能是它面臨的更大難關。
李楠:蘋果在未來面臨的一個明確難關是它與高通的競爭。蘋果一直在開發自己的通訊基帶,並嘗試將其整合到SOC中,雖然不清楚在AI時代是否會改變這一目標,但它已經在這個領域努力了很多年。在中國,很多用戶經常吐槽蘋果手機的信號問題,這個基帶問題確實是蘋果多年必須克服的難題。
除了通訊基帶,蘋果在端側模型的技術上還有很大的潛力。蘋果有強大的芯片設計能力,能夠在硬件層面爲端側模型提供更多支持。我們已經在A18芯片上看到了它在這方面的改進,未來iPhone的端側模型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強。
但我認爲蘋果面臨的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它已經失去了讓消費者感到激動的能力。這個問題比技術難題更大。如今的蘋果不再像過去那樣能驅動消費者的情感,甚至連發布新產品都不能讓用戶激動。舉個例子,我今天看到華爲的三摺疊手機,感覺比蘋果的發佈會更讓我激動。
蘋果已經喪失了“one more thing”和“think different”的能力,作爲一個消費品牌,它已經不再能引發用戶情感的共鳴。這是一個比技術挑戰更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消費領域,購物車添加行爲是理性驅動的,但用戶在最終付款時是感性驅動的。
真正的算力革命發生的時刻,蘋果最應該找回來的是當年的“Think different。”
總結:技術革命的核心在於觀念的突破,而蘋果當前的Apple Intelligence只是對現有服務的提升,缺乏真正的創新。
王煜全:說實話,最大的難關是觀念問題。歷次技術革命的真正引領者往往是觀念的革命者。當年蘋果通過iPod徹底顛覆了音樂產業,因爲他們根本沒把自己當作一個硬件公司。後來iPhone的發佈,我印象特別深,喬布斯第一次演講時說,這是iPod、internet navigator和phone的結合。這種觀念上的升級充分展現了蘋果的技術優勢。
但現在來看,Apple Intelligence更多的是爲蘋果的現有服務進行升級,而不是從根本上推動技術革命。我認爲這是一個巨大的侷限。它還是圍繞着如何通過智能技術提升蘋果現有的服務,而不是思考如何利用蘋果的硬件來支持更廣泛的智能化需求。關鍵的問題應該是,人工智能如何真正幫助人們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爲了提升攝像頭等功能。
軟件和硬件都應該爲用戶需求服務。現在的問題是,蘋果並沒有展示出真正的新突破。就拿攝像頭爲例,如果攝像頭能夠成爲一個契機,擴展手機的功能,那是正確的方向。但如果只是讓Apple Intelligence來幫助攝像頭,那就是走錯了方向。所以,目前來看,蘋果喊了很久的“革命”並沒有真正展現出革命性的表現。
- - - - - - - - END - - - - - - - -
*想要獲取行業資訊、和志同道合的科技愛好者們分享心得,那就趕快掃碼添加“動點君”加入羣聊吧!羣裡更有不定期福利發放!
精彩好文值得推薦!
一鍵轉發,戳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