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讓觀衆品味了一場文化盛宴

從《大秦賦》看歷史正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歷史正劇曾作爲古裝劇的主流有過輝煌的過去,但近些年,古裝玄幻劇、古裝傳奇劇層出不窮,歷史正劇卻寥若星辰。2020年CCTV-8年度收官大劇《大秦賦》的火爆出圈,如春雨驚雷,激響歷史正劇沉寂已久的黃鐘大呂,讓觀衆酣暢淋漓的品味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大秦賦》中傳達出的中華傳統文化大致可以分爲三層,一是以服化道爲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二是用語言臺詞輸出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與思想,三是以人物故事載體彰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精神

服化道往往是最能具象凸顯影視作品質感的,於歷史正劇而言,觀衆通過服化道更能直觀感受到特定的歷史情境與氛圍。隨着《大秦賦》播出,“大秦賦在逃兵馬俑”的話題一度在微博和抖音兩大新媒體平臺上呈鼎沸之狀,劇中秦軍將士造型、服飾的極致還原,在有關於秦的影視作品中尚屬首次。僅此一項,倒還不足以說明該劇在服化道上用心,頗有歷史基礎和好奇心的觀衆就會發現,不論從劇中出現的虎座鳥架鼓、蓮鶴方壺、戰國齊人形燈、豆、盉、盨等道具,抑或是秦漢女子“紅妝翠眉”的妝容趙國胡服騎射後將士頭戴的鶡冠,夯土築成的城牆,可以拆卸、組裝的秦箭……無不體現出先秦時代美學風格甚至社會生產水平,這些距今久遠的器物經由《大秦賦》這部歷史正劇呈現到廣大觀衆面前,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時,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先秦文化之美,不僅具象的體現在青銅饕餮、金鼎銘文上,更沉浸在“蒹葭蒼蒼,白露爲霜”、“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爲客”的韻律中。《大秦賦》通過語言臺詞輸出了大量堪稱經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劇中人物對《詩經》、《楚辭》中的名句信口拈來,精準表現人物情感的同時,更讓觀衆對先秦經典的意蘊之美、韻律之美回味無窮。比之《詩經》、《楚辭》的展現,更讓人讚歎的是《呂氏春秋》、《商君書》、《韓非子》、《荀子》、《孟子》、《孫子兵法》等帶有深沉思辨性諸子經典在《大秦賦》中交相輝映。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諸子百家”思想光芒釋放出來,這纔是作爲一部歷史正劇的厚重底蘊所在。

《大秦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第三層,便是以人物和故事爲載體彰顯的華夏精神和中國力量。劇中不僅表現了幾代秦王、秦人爲秦國富強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凸顯了韓非、李牧項燕等人誓死抗秦的風骨,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和品格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的內涵。而在《大秦賦》中最能感染人的,是劇中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詩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了中華兒女家國情懷,雖歷經兩千餘年,多少歷史人物、故事都成過眼煙雲,但這“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卻世代相傳,在我們的血脈中涌動着,浸入骨髓

全面展現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正劇應當擔負的重要使命和責任,唯其如此,歷史正劇雖屈指可數,但其分量之重、作用之大亦無可替代。《大秦賦》的播出完結,標誌着自2006年開啓創作的講述秦國曆經百餘年變革圖強最終完成華夏統一的大秦系列史詩劇正式收官。未來,希望有更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舞人心的歷史正劇出現。(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