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媽遶境疑生魚片食物中毒「69人慘上吐下瀉」醫曝可能原因

大甲鎮瀾宮媽祖2日南巡抵達東港鎮,傍晚傳出疑食物中毒事件69人送醫。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昨天是大甲媽百年南巡屏東第2天,卻傳出遶境人員員在路途上或香客大樓內吃下生魚片、飯湯等食物後,陸續出現上吐下瀉等食物中毒狀況,毒物科醫師指出,生魚片可能是受腸炎弧菌感染導致,主要症狀就是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等,提醒民衆食物在高溫下,建議不要擺放超過2小時,烹飪過程也要留意環境衛生。

屏東縣衛生局統計,截自昨晚8點,遶境相關人員有69人送醫、43人留院觀察,26人出院,患者出現冒汗、嘔吐、腹瀉、腹痛等症況。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不同食物會造成不同中毒,米飯米粉等澱粉類食物,可能是感染仙人掌桿菌;蛋品可能是沙門氏菌;冰品可能是大腸桿菌,不過還是要具體知道吃了哪些食物,才能得知實際的感染狀況,最主要還是受溫度影響,氣溫高就會比較容易發生,「1、20度甚至到30度,是最適合它生長的環境」。

因爲數名工作人員在路途上或香客大樓內,曾吃下生魚片、飯湯等食物,楊振昌說,生魚片這種魚類產品,比較可能發生的感染是「腸炎弧菌」,食材如果不新鮮有可能造成細菌食物中毒,或天然毒素中毒,過去就曾發生鯖魚科魚類組織安中毒的問題。

衛福部食藥署則指出,「腸炎弧菌」屬於革蘭氏陰性(G(-))弧菌,對酸敏感、最適合生長的酸鹼值爲pH5到9,適合的生長溫度爲10到42℃,而以30到37℃生長情形最佳,在環境適宜的食品中,每10到12分鐘即可增殖一倍,主要引起中毒的原因食品爲生鮮海產、魚貝類、或受其污染的其他食品;發病潛伏期4到90小時,主要症狀爲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頭痛、發燒、發冷,症狀輕微可在2到3天內自然痊癒;重症時需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防脫水,並給予抗生素治療。

楊振昌說,像這類生魚片料理的保存,如果擺在溫度高的地方,就要儘快吃完,鋪了冰塊、低溫保存,較能抑制細菌生長,不過還是建議儘速食用完畢。

楊振昌說,食物從採購、保存到製作完畢的過程,都要落實環境衛生並保持食材新鮮度,以傷口感染產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爲例,如果廚師有傷口就應避免接觸食物,該配戴的手套、口罩也不能疏忽。

像這類廟會場合,民衆可能會認爲出門在外不方便,或者人來來往往,而將食物擺放較久,就可能造成細菌食物中毒。楊振昌說,2小時內要吃完,否則食物中毒的風險可能就會提高,雖再加熱可以殺死細菌,但如果已經產生毒素,再加熱大概也沒有辦法,還是呼籲民衆儘速食用完畢。

提到食物中毒,民衆也可能聯想到今年8月,發生在桃園的越南法國麪包食物中毒事件,當時桃園市衛生局採集到3件食品檢體中,含有沙門氏桿菌和仙人掌桿菌;22件人體檢體12件驗出沙門桿菌。楊振昌說,如果是蛋類食品,比較常見的可能是蛋表面的污染,如果有煮熟,理論上就沒問題,所以有些喜歡吃半熟蛋的民衆,就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