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對稱戰 臺灣應發展無人潛艦

由於政治因素干擾,臺灣要打造新柴潛艦隊,只能靠自己,圖爲臺船MIT國造潛艦模型。(中央社

臺灣已着手潛艦國造計劃設法發展新一代潛艦,以取代服役約30年的劍龍級潛艦。由於它們的服役時間已經延長,臺灣目前迫切需要新潛艦,以因應21世紀日益殷切的國防需求。

分析認爲,在時間、成本現實戰略考量下,或許開發無人潛艦纔是上策

臺灣計劃,要在20年的期間內打造8-12艘潛艦,第一艘潛艦預計要在2026年服役。美國國會2018年已通過國防授權法,並由總統川普簽署,要提供臺灣技術支援。

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網的分析指出,潛艦是打不對稱戰的利器,而新一代潛艦將成爲臺灣威懾的工具。尤其在解放軍反潛戰並不拿手的狀況下,更是如此。不過,北京已積極設法扭轉這局面。

儘管臺灣充滿雄心,但卻缺乏研發潛艦經驗。而就汗牛充棟的武器研發史看來,幾乎所有遠大的計劃,最後無論成本和時間都很可能會暴增。分析指出,在有限的國防預算,還有戰略平衡正快速向北京傾斜看來,臺灣正處於困境。要求外國提供技術支援的壓力仍舊存在,時間是另一個必須深思的關鍵。

原則上,臺灣起碼要等到2026年時,第一艘自制潛艦才能服役,而單是部署一艘新潛艦可能就需要超過10年,使兩岸的軍力差距愈拉愈大。

不過,分析指出,儘管困難重重,但臺灣國防產業在無人系統的開發與設計上,卻擁有豐富的經驗,已成功發展出無人機隊。

此外,臺灣的軟體硬體業在世界也享有盛名,並已證明擁有必要的技術,以開發精密水下無人潛航器,對解放軍戰艦構成威脅。如果臺灣政府,國防產業與商用軟硬體產業能攜手合作,將能擁有必要的技術,專業才智來開發尖端無人潛航器。

另一方面,由於華府似乎傾向以某種方式來支持臺灣的國防產業,尤其在川普掌政下,更是如此。而美國在研發無人潛航器上已有相當的經驗,因此臺灣要發展無人潛艦,可以獲取必要的技術支援。

經濟角度看來,發展無人潛艦要比有人潛艦來得有優勢。由於錢是問題,無人潛艦最大的優勢,或許在於軍事戰術與戰略方面。

解放軍十分有效地運用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還有無人潛航器等,對相關區域美軍發揮不對稱戰法的優勢。同樣的,由於臺灣在軍力上根本趕不上對岸,因此也可以這麼做。無論在威懾解放軍,或是保衛航道上,臺灣都可以運用更聰明,也更先進的無人防衛技術。

對臺灣來說,利用無人潛艦,搭配其他無人系統,或許提供了未來不對稱威懾的良機

無人潛航器能藏匿行蹤,等到必要或發生危機時採取行動,讓解放軍難以追蹤一切可能造成威脅的潛航器。也由於無人,不必顧慮人員損失,更能放手運用所謂的蜂羣戰術(swarming tactics),直接發揮攻擊優勢。

而出動數百艘實質上宛如自動化魚雷的小型無人潛艦,更可能壓制解放軍的海上力量。

分析指出,臺灣兵源有限,一旦損失有人潛艦,將產生重創。在輿論和政治價值的影響下,爲了擔心潛艦隊有所損失,在部署上將束手束腳,難以發揮戰力。以往被視爲海底獵人的有人潛艦,如今卻成了極大的風險。而損失無人潛艦,則相對比較不會引起輿論撻伐。

就算臺灣有了新潛艦隊,招募足夠的人材也是問題。政府雖將徵兵改爲募兵制,但由於臺灣年輕一代當兵興趣缺缺,縱使有了8艘新型潛艦,有沒有適當的人材操作,還是個迫切的大問題。

隨着北京對兩岸的態度日益堅決,分析指出,臺灣沒有太多犯戰略錯誤的空間。而從中美髮展無人潛航器的前例看來,除了載人潛艦外,它或許提供了臺灣另一個有利經濟,政治與軍事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