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護欄 國際政治罕見的僥倖
(圖/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華民國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蕭美琴就職前夕,包括美國財長葉倫、亞太助卿康達、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等美、中多位高官紛紛互訪,新任大陸防長董軍也首度與美方的奧斯汀防長視訊通話。一個月內的頻密互動過程,還穿插了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訪臺、馬英九前總統訪陸實現馬習二會等重要環節。羅森伯格還在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前夕,多次強調「對賴清德副總統承諾維持現狀表示歡迎」、雖然「手邊沒有(就職)演說的精確文字」,但確信他會在演說提到「從對抗走向對話」,這呼應了美國一致且連貫的一箇中國政策,確保北京與華府對彼此意圖「沒有誤解」,避免走向對抗。
同時,習近平對馬英九與青年訪團的致詞,也被外界認爲再度確認和統而非武統,是北京對臺目前優先政策;強化兩岸青年交流也好像爲時未晚。如此看來,美中臺三方都樂於加固臺海護欄,避免在美中兩大議程—拜登總統爭取連任、與北京延遲已久、對救經濟、穩預期極爲重要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前,橫生變數。而目前這個中、美關注的即期變數,就是臺灣520總統就職演講涉及兩岸定位的內容。
即便520演講內容,提及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定義的現狀,仍與蔡總統「兩岸互不隸屬」並陳,可以預期的結果應該還是「一個現狀、各自表述」。換句話說,賴、蕭新政府當然不會遷就中共有關「民族」、「融合」的期待;北京也不會期待賴、蕭願意從蔡政府8年執政已經達成的「中華民國臺灣」政治目標後退;華府更不會因爲北京不滿或臺北演講表述尚屬周全,改變對臺灣政府與社會禦敵各項緊迫要務的指導與支持。
華府穿梭管理520效應,呼應着拜登政府對華「競勝」的大戰略:在激烈競爭、有限衝突、避免開戰之下贏得中美大國對抗。基於疫情以來對中國經濟前景嚴峻的判斷,拜登團隊多次向中方傳達「四不一無意」的戰略意圖。其動態護欄類似一種「箱型管理」,即下不破底:會有衝突,但避免逼迫北京開戰;上不觸頂:可有合作,但不讓中共挽回頹勢。北京目前也進入「異常複雜、艱鉅繁重」、「穩是大局」的關鍵年。中共因而亦形成對美雙底線政策,一樣是上不破頂:制約美臺持續空洞化中共「一中」核心利益;下不穿底,除非被逼到牆角,儘量避免大國戰爭。
然而這樣「箱型管理」式的護欄,存在着複雜難解的結構性問題:即美、中對彼此在大國競爭中的戰略目標,極度缺乏互信。這種互信的缺乏還隨着兩國社會內部的重大挑戰而更加深化。在北京方面,問題在於爲承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長期連任的習近平,如何克服因美國聯合西方多種抵制加重的經濟困境。在美國方面,挑戰則是社會內部對除了「中國威脅」外幾乎所有議題50% vs. 50%的分裂。從此觀之,華府此刻以520演講爲「契機」,只是在兩強所有其他領域都只有對話、缺乏有效合作下,極少數短期能「增信釋疑」的抓手;北京目前也只是將計就計。中情局長伯恩斯更公開說習近平決心在有生之年「控制」臺灣。如果美、中間的大國「權力轉移」沒有煞車,第一島鏈是西方制衡陸權國的死線,華府何有真正落實「四不一無意」的空間?
想像一下,互疑的大國正靈活思考怎樣用「枯竭戰」贏得「無可取代的勝利」,臺海護欄可能只會變成未來中美競爭下,一段短暫而脆弱的格柵。臺灣在大國衝突第一線,遭遇此種道德與實務的雙重風險,如果能安渡,若不是有極高的智慧,就是國際政治史上罕見的僥倖。(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