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約談發韌:讀懂金融管理部門加強監管的真正內涵
來源:甜甜餘味
12月26日,一行兩會一局四部門聯合約談螞蟻集團;2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就約談有關情況答了記者問。
從監管機構的鮮明態度、到直指靶心的四條問題、再到五項重點整改要求,可以看出:約談只是開始,金融管理部門這次是做了充分準備,金融科技必須規範發展。
首先,要理解金融管理部門的果斷出手的背景。
正如新聞稿裡所說的,金融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普惠性方面是有積極貢獻的。但是,肯定貢獻,並不代表否定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金融科技先天就自帶與傳統金融完全不同的基因,近年來隨着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其自身在賦能傳統金融服務的同時,也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多邊合作生態圈,給金融監管帶來的挑戰是巨大的。
有問題並不可怕,任何新生事物在發展前期當然要允許試錯;但是試錯也是有邊界的,當風險逐漸加大,加強管理也勢在必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在金融科技這個領域,有些應用已經超出了規則的邊界;而生產關係又將反過來影響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這纔對如何監管提出了新要求。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門能夠果斷出手、果斷處置,不僅是對積弊的清理、也是對新競爭規則的建立,更是在主動調整規則以匹配現階段甚至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二,加強監管不僅要治標,更要治本。
對約談相關消息的解讀,如果僅僅理解爲旨在要求某個企業進行整改,未免小看了監管層的決心。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顯然,約談是落實中央政策部署的具體舉措,更是未來治理的新開始,是要以金融科技發展爲切入口、闖出一條新路來,決不會只是簡單的某種“運動”,或者只是兌現所謂的“監管一致性”,而是要拿出可持續的監管方案、解決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不僅治標,還要治本”。
何謂標?何謂本?
“標”是當前集聚的風險、是經營不規範的現象,“本”是出現這些問題的底層邏輯,比如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金融的關係、大數據時代的金融業務倫理、市場資源的配置方式等。
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只靠發放牌照、或者只是讓現有業務被對號入座某些傳統框架,顯然是削足適履、難以爲繼。正因爲如此,金融管理部門的加強監管,對其自身來說,也是一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過程,是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中不斷完善的進程。
第三,要看到中國金融監管的“抱負”。
從11月出臺《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到對螞蟻集團的兩次約談,金融管理部門近期這一系列大力度行動,被外媒解讀爲“北京是在向全球監管機構看齊”。
事實上,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抱負”或不止於此。有業內人士點評說:中國監管層的目標是實現治理能力的提升、實現對行業健康度的提升,從長遠來看,是要爲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的治理探索一條新路。
誠哉斯言。
從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現狀來看,無論是金融科技的技術水平、還是應用層面的資本規模、未來發展的前景和可能性,中國的市場,都堪擔“大就要有大的樣子”——這是我們的治理經驗有價值、有說服力的底氣;
橫向比較同爲金融科技大國的美國:美國的創新主體多爲規模相對較小的金融科技公司、服務對象多爲個人和初創企業、突出優勢在底層技術;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對象多爲未被傳統金融體系覆蓋到的客戶羣體,挑戰更大,在規模化應用的同時也有遵循金融規律的問題——這些區別,決定了我國治理經驗在應對“空白型創新”方面也更具借鑑意義;
放眼全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金融科技仍然是一個非常新的新事物,短短十來年的高速發展、裂變出無數可能性,即便是歐美已經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往往是在金融科技的邊界與傳統金融不斷髮生衝撞後、在創新與合規間尋求新的平衡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路徑的探索不僅必須、甚至會對未來全球金融科技的發展格局具有深遠影響。
金融監管趨嚴,正是規則逐漸明朗的前奏,意味着更有序、更公平、更開放市場的曙光就在前方。
世上本沒有路,勇於開闢纔會有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