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慣性流產」談科學的極限

根據統計資料,自然受孕的情況流產率高達百分之二十。(示意圖/shutterstock)

妊娠未滿二十週的胎兒無法母體繼續成長的情況,我們稱爲流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流產發生在第一孕期,即妊娠十二週以內。如果用全體人類的懷孕經驗來看,流產發生的機率約爲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並且隨着孕婦年齡而增加。這只是統計臨牀已被診斷妊娠的案例實際的流產發生率還要更高。連續三次的自然流產,稱之爲「習慣性流產」(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雖然說,根據統計資料,自然受孕的情況下流產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因此我們可以將流產視爲自然淘汰的一部分,不需要感到壓力或是自責,但大多數的婦女對流產的記憶,即使事隔多年,依舊非常鮮明。所以說,當事人心理上的調適,家屬醫護關懷支持,非常地重要。

流產之後,若詢問婦產科醫師什麼時候可以再次懷孕,通常會得到兩種答案:一部分的醫師會告訴妳,不需要刻意避孕,下一次的月經週期就可以懷孕。也就是說,只要妳能夠受孕,就代表妳的身體已經準備好了,無需擔憂;另外有些醫師會建議婦女,三個月後再來懷孕比較恰當。這樣的建議,除了讓身體休息一下,更重要的,是爲了讓心情能夠得到調適。

造成流產的原因,包含胚胎因素與母體因素。

胚胎因素有兩個,分別是染色體異常,以及胚胎髮育不正常(常見的例子是俗稱「空包彈」的萎縮卵)。母體因素則包含子宮缺陷、內分泌因素、感染、基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或是其他原因,如血栓環境毒素藥物等等。

單獨就母體因素來看,內分泌出問題造成流產,所佔的比例約爲百分之十至十五,而我們常聽到的「黃體不足」只是內分泌因素的其中一項,其他還包括甲狀腺低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等代謝疾病。這樣看來,道理就很清楚了。向來被視爲萬靈丹黃體素,對於流產的預防或治療效果,只有內分泌因素所佔百分之十五的一半都不到。也就是說,除非可以明確診斷孕婦黃體不足,否則用補充黃體素來「安胎」是完全無效的。雖然醫師多半會建議孕婦臥牀休息,但目前已經知道對於病程進展絲毫沒有幫助。

再談到出血與腹痛,是常見的流產徵兆整體來說,約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孕婦曾經有過陰道出血的經驗,可能持續數天或是數星期。一般而言,大多屬於正常而且無害的「着牀性出血」(Implantation bleeding)。然而,在臨牀上,並沒有辦法預測眼前的出血情況會不會進展到「脅迫性流產」(Threatened miscarriage),甚至演變成「不可避免的流產」(Inevitable miscarriage)。

科學再怎麼進步,依然有它的極限。雖然我們前面談了那麼多已經被證實的流產原因,但是,仍然有將近百分之五十導致流產的母體因素,原因至今成謎,只好被歸類特發性因素(Idiopathic factors)。

由母體因素造成的流產,即使經過大量研究,有百分之五十的已知原因,但大多數仍然無法阻止其發生。另外百分之五十的原因不明,甚至沒有對策可以預防或治療。所以,當代的婦產科醫師只能告訴孕婦,放寬心、不要緊張,留得住自然能夠留住。畢竟,壓力狀態對孕婦而言,沒有任何好處。

以上是現代醫學對於習慣性流產的認識。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即使知道原因,沒有辦法治療就說沒有辦法。什麼是有效的、什麼是無效的,一清二楚。這就是科學的精神

《中醫到底行不行?》/大塊文化